簞簷繚臘簣-簡`翹h簡z繡簞礙癒e簣q職繳瞼v瞻瞻簣罈X瞻@簫簣[簞簷繚臘簧{癒f
VoyForums
[ Show ]
Support VoyForums
[ Shrink ]
VoyForums Announcement: Programming and providing support for this service has been a labor of love since 1997. We are one of the few services online who values our users' privacy, and have never sold your information. We have even fought hard to defend your privacy in legal cases; however, we've done it with almost no financial support -- paying out of pocket to continue providing the service. Due to the issues imposed on us by advertisers, we also stopped hosting most ads on the forums many years ago. We hope you appreciate our efforts.

Show your support by donating any amount. (Note: We are still technically a for-profit company, so your contribution is not tax-deductible.) PayPal Acct: Feedback:

Donate to VoyForums (PayPal):

Login ] [ Contact Forum Admin ] [ Main index ] [ Post a new message ] [ Search | Check update time | Archives: 1 ]


[ Next Thread | Previous Thread | Next Message | Previous Message ]

Date Posted: 11:04:39 06/14/03 Sat
Author: 言士日
Subject: 基督教的產生〔正史〕

基督教的產生

宗教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一種宗教的生成,是一個包括社會生活與文化意識長期發展的複雜過程。宗教在其起源時期,很少有文字記述其事。宗教的經典與文獻多成於宗教出現後的晚些時候,而且記人記事不像一般歷史著作那樣翔實。宗教經典與文獻的編纂者往往以其對宗教的認識與社會的需要,輯錄許多迷信故事和人編的神話傳說於其中,致使所述說的宗教思想朦朧而神秘。這樣,本來就模糊不清的宗教原始面目,越發變得難以辨認。因此,後人追尋一種宗教的成因,要比研究一般世俗的歷史現象更為不易,甚至於無從入手。探究基督教的起源,面臨著同樣的困難。


一、 耶穌創教說

研究基督教起源,歷來以基督教經典──聖經為主要依據,另佐以其他基督教文獻與相關的非基督教著述,以及神話傳說和考古發掘的遺物。但由於文獻資料中均不見關於基督教產生的真實記載,因此至今尚不能具體描述基督教產生的細節與過程,而只能勾勒出其原初的大致輪廓與發展軌跡。對基督教起源有深入研究的恩格斯說:「基督教同任何大的革命運動一樣,是群眾創造的。它是在新宗派、新宗教、新先知數以百計地出現的時代,以一種我們完全不知道的方式在巴勒斯坦產生的。」

基督教是怎樣產生的,有著不同的說法。基督教會和許多教會史研究者據聖經認為,基督教是耶穌創立的。

首先,我們看看基督教新約《聖經》中(福音書)有關耶穌的生平及其創立基督教的「故事」。據其記載:「在羅馬帝國之初,即羅馬皇帝屋大維.奧古斯都(公元前27年-公元14年)與提比留(公元14-37年)在位時,巴勒斯坦.拿撤勒地方有一個名耶穌(Jesus)的人,為拯救受苦受難的世人,受上帝的化身。耶穌降臨人世,在猶太人中間行了許多非常人能做到的神跡。例如,他用話語和手觸摸的力量,能夠驅魔除邪,使盲人復明,聾子復聰,跛子正常行走,頑疾得癒,起死回生,還能夠以五個餅、兩條魚,使五千人吃飽肚子等等。這些神跡顯示了耶穌奇異非凡的神力,因而使猶太人相信,耶穌就是上帝派遣的「人子」,就是他們盼望的救世主。耶穌邊行神跡邊向猶太人傳講上帝的福音,說:「神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耶穌走到哪裡,那裡就有信從者,而且信者越來越多,多是下層群眾。耶穌在信眾中選了十二門徒,和他們一道擴大福音宣講。天國福音的傳播及信眾的日增,造成對羅馬帝國的威脅,因而引起帝國統治者與耶路撒冷猶太教祭司貴族的嫉恨,為他們所不容。在猶太人逾越節前,耶穌帶領十二門徒來到耶路撒冷傳教。在節日的晚宴上,耶穌由於門徒猶太的出賣而被逮捕,羅馬帝國駐猶太地區的總督彼拉多以耶穌要作以色列王的罪名將其處以極刑,釘死在十字架上。傳聞耶穌死後三天復活了。復活後的耶穌飄忽不定,時隱時現,一再向他們的門徒顯示其為上帝之子,上帝賜予他「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以此來堅定門徒們的信仰與信心。過了一些日子,耶穌又以肉身升天。耶穌升天後,門徒們四處傳講福音之道,建立教會組織,基督教如是而創立。」

耶穌創教說,有一個無法解決的難題,即「拿不出真切的材料以証明耶穌確有其人」。如果說耶穌是個真實的人物,並創立了驚動羅馬帝國的基督教,那麼,在同時代或稍後時期的著作裡,理應會有關於耶穌及其創教的詳細記載。但情況卻不是這樣。迄今所能見到的公元1-2世紀(兩百年堙^羅馬世界的非基督教著作,無一提及耶穌的生平及其創教活動。在屈指可數的幾部著述裡,雖然有的提到了耶穌其名,有的提到了基督或基督教的名稱,但都極其簡略,語焉不詳,甚至是後人加添的。後世研究耶穌的人很多,但視耶穌為傳說中的人物者不少。★公元前後,猶太人反抗羅馬帝國統治的起義迭起,英雄人物輩出。〈新約〉聖經的作者們可能以猶太人中某一個(或幾個)受人們稱頌的英雄人物為原型,附會以迷信、傳說故事等,從而塑造了一具有人性與神性的耶穌形象。四福音書對耶穌生平的記述,各書詳略不一,內容出入甚大,矛盾很多,而且成書時間越晚的福音書,其情節描述越詳細,因而也越見其添枝加葉與人工編製的痕跡。所以,與其說耶穌創立了基督教,不如說基督教會創造了一個其所需要的、當時所能夠構想出來的救世主耶穌。

福音書中的耶穌不像是一個通常的人,而是一個似人非人、似神非神、人性與神性兼而有之的混合體。讓耶穌具有人性,與猶太人中的彌賽亞救主觀念相符合,令人可親可敬;賦予耶穌以神性,表明其為上帝所遣,具有上帝的神力,令人崇信不疑,帶有至上權威性。因此,耶穌的形象一被塑造出來,猶太人就信仰他,自然成了救世主。

聖經中雖然充滿著古代的迷信觀念與神話傳說,卻也不乏基督教產生前後的社會信息。即使迷信觀念與神話傳說這些文化現象,也不是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因此,如果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把福音書關於耶穌的生平及其創教的故事與聖經中的相關材料,放在其發生的歷史背景下,進行歷史的考察,就不難找到打開耶穌之謎的鑰匙,理出基督教的起源的線索。

二、 猶太人的彌賽亞

為了說明產生巴勒斯坦猶太人當中的基督教,首先有必要追述一下巴勒斯坦與猶太人的歷史。

巴勒斯坦位於亞洲西部,是一塊瀕臨地中海的狹長地帶。這裡有適宜於農業和畜牧業的土地與氣候,在舊石器時代有人類在這裡居住。西亞曾是人類歷史上原始農業、原始畜牧業的最早發生地之一,公元前8000-7000年,這裡的居民開始栽培谷物(小麥、大麥),飼養畜類(山羊、綿羊),並出現定居的村落。巴勒斯坦是亞洲與非洲的唯一連接地,這兩大洲的陸路交通必經於此,借助地中海上的舟楫之便,可與歐洲聯系,因此為連接亞非歐三洲的交通要衝與商業通道。巴勒斯坦優越的經濟條件與地理位置,使其自古以來一直是大國爭奪的對象和戰爭的場所。

公元前30世紀,巴勒斯坦居住著屬塞姆族(閃族)的迦南人,以農業為主。公元前30世紀末與20世紀初,自阿拉伯沙漠來了一批阿摩利人(閃族的另一支),逐由游牧轉為農業為主。公元前16世紀前期,游牧的希克索斯人經過巴勒斯坦侵入埃及。公云前16世紀,埃及王國驅逐希克索斯人,並吞並巴勒斯坦,擄大批巴勒斯坦居民至埃及為奴。接著,來自阿拉伯沙漠另一支塞姆族希伯來人移入巴勒斯坦,經過與土著居民迦南人的長期鬥爭,彼此歸於同化。公元前13世紀,海上民族腓力斯丁人攻占巴勒斯坦沿海,建城巿國家。巴勒斯坦名稱即始於此,意為「腓力斯丁人之地」。

居於巴勒斯坦的希伯來人於公元前1200年前後,由游牧而農耕,轉入定居,氏族部落趨於解體,北方的部落聯盟叫以色列,南方的部落聯盟叫猶太。公元前1200-1020年為猶太.以色列人歷史上的士師時代(軍事民主制)。在驅趕腓力斯丁人的戰爭和氏族部落的戰爭中,形成了握有集中強大權力的王。公元前1020-930年是猶太.以色列人歷史上的王朝時代,經掃羅、大衛、所羅門三代國王的統治,出現統一的猶太.以色列國家,耶路撒冷為都城,並修建猶太教的耶路撒冷聖殿。這段歷史被稱為黃金時代。

公元前930年所羅門死後,王國分裂為二,南方以耶路撒冷為都城,稱猶太國,北方以撒馬利亞為都城,稱以色列國。兩國間因不斷進行戰爭而均受到削弱。同時由於內部的階段分化加劇,社會矛盾又尖銳起來。這樣,遇上外族勢力入侵,缺乏抵御能力。

原始農業與原始畜牧業出現後,在亞歐大陸和北非洲南部大體以農業為本的農耕的世界,北部大體以畜牧業為本的游牧世界。由於農業生產穩定,農業文明程度發展較高,常常引起經濟相對落後的游牧世界居民對農耕世界的侵襲與占領。前面講的幾支游牧人進入巴勒斯坦,都屬於游牧世界對農耕世界的衝擊。在那以後,這兩個世界的衝突有增無減,而西亞地區則是這是種衝突的一個重要舞台。來自西亞北方、伊朗和阿拉伯半島的游牧民族,走馬燈似地侵入西亞農業區域,建立國家,並在西亞、埃及一帶攻擄爭霸,玫戰亂不已,破壞慘重。連接西亞、北非天然通道的巴勒斯坦,注定成了一個多事之邦。公元前10世紀以後,「希伯來人的生活,如同一個定要在鬧巿通道上過活的人,結果必然經常被公共汽車和卡車所輾壓。」
-公元前8世紀,崛起於西亞北部的亞述帝國與埃及爭霸,侵入巴勒斯坦,公元前772年滅以色列國,將其變為亞述帝國的一個行省。猶太國靠向亞述貢納大量金錢而得以殘存。
-公元前612年,新巴比倫王國滅亞述後,向巴勒斯坦推進,逼使埃及勢力撒出西亞。公元前597年,新巴比倫的軍隊占領耶路撒冷。公元前586年,焚毀耶路撒冷聖殿,滅猶太國,把數萬猶太人擄至巴比倫,史稱「巴比倫之囚」。
-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國滅新巴比倫王國,釋放被囚於巴比倫的猶太人,讓其返回家園。猶太人在耶路撒冷建立起「政教合一」的政權,重建耶路撒冷聖殿,猶太教祭司貴族的權勢自此逐步增強。
-公元前332年,亞力山大帝國一分為三,巴勒斯坦又成了埃及.托勒密王朝與襲Q亞塞琉古王朝爭奪的對象。
-公元前2年世紀,羅馬帝國勢力進抵東地中海地區。公元前63年,羅馬大將龐培率軍攻陷耶路撒冷,猶太人呻吟於羅馬帝國的暴政之下。

巴勒斯坦在上述諸國輪番統治時期,猶太人遭受著無休止的擄奪、蹂躪、壓迫、放逐屠殺之苦。亞述軍隊所至,曾造成農村人煙絕跡,城巿被夷為廢墟,2.7萬多猶太人被擄往兩河流域。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攻下耶路撒冷城,洗劫並焚燒聖殿,大肆屠殺,又把數萬猶太人俘擄至巴比倫。在亞力山大帝國及其分裂後王朝統治時,大批猶太人被驅趕到埃及與地中海東岸諸城巿。托勒密王朝與塞琉古王朝之間進行過5次敘利亞戰爭,猶太人夾於其間,備受其害。羅馬帝國帶給猶太人的痛苦更加慘重。公元前63年,羅馬大將龐培攻陷耶路撒冷,屠殺1.2萬猶太人。公元前51年,猶太人起義被鎮壓,3萬猶太人淪為奴隸。公元前4年,羅馬帝國的敘利亞總督對起義的猶太人施以酷刑,把2000名起義者釘死在十字架上。此外,每次起義失敗後,都有為數不少的猶太人逃離家園,流散到羅馬世界各地。

從上述歷史可知,在止於公元1世紀的近千年裡,巴勒斯坦無間斷也遭受異族的入侵與統治,從一個國家手裡落到另一個國家手裡,猶太人失去自由,猶太國家喪失獨立。像猶太人這樣的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在世界古代史上是獨一無二的。猶太人對於外族的入侵勢力,並不是逆來順受,聽任宰割,曾進行過無數次的反抗鬥爭。但這個民族畢竟是太弱小了,其所遇到的敵人多是強盛一時的大國,雙方力量對比過於懸殊。因此,猶太人的反抗鬥爭,其結局不免都是悲劇性的。

然而猶太人是一個不甘屈服、具有頑強生命力的民族,那怕重軛在身,也不能將其壓垮,依然向往著民族自由與國家獨立。猶太人這種堅毅的民族性格,是在漫長的歷史磨難中逐步形成的。猶太人在遷入巴勒斯坦前後的游牧時代,就有以商為業的商人,到埃及、敘利亞等地從事商業活動。這些地區的農業富庶但產品交換尚不發達,猶太商人的到來,既受當地居民的歡迎,又蒙受歧視,甚至被視為「可憎的人」。猶太商人為保障自身安全,團結自強,並產生憎惡異族人的情緒。後來這種情緒在猶太人民族中滋長起來。猶太國家形成後,猶太民主義情緒與國家權力相結合而得到進一步發展。埃及、亞述對巴勒斯坦的爭奪,使猶太人的民族敏感性與憎惡異族人的情緒越發強烈。「巴比倫之囚」時期,生活於異族中的猶太人,被排斥在農工仕途之外,不許務農,不許做工,不許當官,經商是他們的主要營生職業。被放逐的生活,使每個猶太人意識到,單個人謀生存極為不易,並可能招致更多的禍殃。因此,他們的集體感增強,造成猶太人的自強與仇外的民族性格。公元前538年,在巴比倫「囚禁」了近50年的猶太人回歸故土。這時慘遭巴比倫破壞的耶路撒冷,瘡痍滿目,廢墟片片。返回家鄉的猶太人不可能都找到住所,謀到職業。業己經商的猶太人,在經濟凋敝的故國,經商無路,於是紛紛離鄉背井,到異域他國去尋覓商業之門。至亞力山大帝國、羅馬帝國統治巴勒斯坦時期,更多的猶太人,或被俘虜,台被驅趕,或者逃亡,離開家園,流散在地中海四周許多地方。旅居他鄉的猶太人,擅長經商,生財有道,牟利有術,因而遭人嫉妒。他們為了生存,嚴守猶太人的民族性格得到錘煉,民族主義精神益發昂揚。因此,當他們的反抗鬥爭屢屢失敗,用自己的雙手不能實現民族自由和國家獨立的理想時,於是寄希望於超現實的神靈,以期幻想通過神靈的佑助,獲取在現實生活人無法得到的東西。

猶太人的神

在古代,猶太人和其他一些東方民族一樣,具有濃厚的宗教意識,生活中的問題往往借著宗教形式折射出來。猶太人的民族主義意識與民族性格,也反映在他們的宗教觀念中。猶太人信奉的宗教叫猶太教。猶太人在游牧時代,多以圖騰、氏族守護神、氏族長、冥事、畜牧農事和精靈等等崇拜,這些多神信仰逐步演化為對民族神「耶和華」的崇拜。耶和華本來是猶太部落的雨神,因不同部落合拼而被人予以「戰神」之身份。猶太人民族國家建立後,國王所羅門於公元前10世紀建造宏偉的耶路撒冷聖殿,專為耶和華神的供奉之所。這一由王權集中的需要而奉耶和華唯一神的舉措,仍不能完全消除猶太人中的多神崇拜。後在分裂為猶太國和以色列國時期,耶和華的一神崇拜曾隨之減弱。以色列國公元前772年被亞述帝國吞滅後,猶太國朝不保夕,岌岌可危。猶太王約西亞為強化王權,振興國力,於公元前621年實行宗教改革,嚴厲取締多神崇拜,奉耶和華為唯一的神。耶路撒冷聖殿的崇高地位又因此得以確立。公元前6世紀囚禁在巴比倫的猶太人回國重建耶路撒冷聖殿後,異族統治者利用聖殿的祭司貴族對猶太人實行統治,祭司貴族權勢因之增強,並由此導玫耶和華一神地位最後確立起來,耶和華被看作創世之主與萬物之主,猶太教至此最終形成。

猶太教重今生而不重冥世,這是和其他一些民族宗教的不同之處。猶太教把猶太人所受的無盡苦難解釋為罪在自身,由於猶太人違悖神意,招致罪孽,受到懲罰。同時又稱猶太人是耶和華特別揀選的子民。耶和華懷有鍾愛其選民之心,所以有朝一日,將赦免其罪,不予懲罰,猶太人還將得到優於其他民族之寵愛。這種神選觀念,即民族優越觀念,經過巴比倫之囚的屈辱,更為熾烈,構成猶太民族主義意識的核心。唯我獨尊的信念,支撐著猶太人頑強的民族自尊心。
唯我獨尊信念的另一面是排他性意識。排他性意識見諸於形的標誌,在巴比倫之囚後漸次固定成型,如守安息日,行割禮,猶太人不與外族通婚,嚴格遵守猶太教律法等。猶太人的民族優越感與排他性意識,在猶太教經文中也有反映:「我是耶和華你們的上帝,使你們與萬民有了區別」。

猶太人祈求神靈力量佑助的宗教觀念,在編輯於公元前6至2世紀的猶太教經卷中借先知之口隨處可見。《哈該書》號召猶太人重建聖殿,預言「過不多時」,耶和華將「再次震動大地」,消滅統治猶太人的波斯帝國,耶路撒冷城「將為萬國珍寶積聚之地」。《但以理書》把希臘占領者比作大獸,它雖然「甚是可怕,極其強大,大有力量」,但不久就會毀滅,耶和華的聖民「必將得國享受」,直到永遠。這個國家將由耶和華派遣的「一位像人子的」來掌管。在成書於公元前1世紀的《以諾書》中,所稱的「人子」己成為一個超然的人物,是耶和華委任在末日審判全世界的人,並且從事創造新的天地。《以諾書》還預言,壓迫人的國王與有權勢者,將在地獄受到懲罰,受迫害的聖徒將復活,永遠過快活的生活。在羅馬帝國占領巴勒斯坦後流傳的《所羅門讚美詩》裡,說在將來的某一時候,耶和華將使他的受膏者出來粉碎那些不義的統治者,使流亡的猶太人重返巴勒斯坦。1947年在約旦發現的死海文書中,記述了艾賽尼派的領袖「正義之主」被祭司貴族殺害。但這位「正義之主」不久將重來審判太人和一切民族,唯有信仰他的人才會得救。這個「正義之主」己是呼之欲出的「彌賽亞」救世主了。

猶太人的「受膏者」,希伯來文為mashiah,音讀「彌賽亞」。猶太人在古代封立國王與祭司時,受封者的領土被敷以膏油,因稱「受膏者」,表明其為耶和華所派遣,權自神授。在巴比倫之囚後,彌賽亞傳說在猶太人中間廣為流傳,說是耶和華將派遣一位受膏者來恢復猶太人國家,救猶太人於水火之中。於是彌賽亞成了猶太人所盼望的復國救主。彌賽亞觀念是猶太教的一個獨特的宗教觀念,也是猶太民族主義的重要內容。彌賽亞觀念是對未來的向往與期待,在猶太教經卷裡,在猶太人的文學作品中,把彌賽亞降臨後的世界描繪成人間樂土。在這片樂土上,土地肥沃,糧食滿倉,人性善良,公正友好,處處是豐足和平。這樣的世界自然令人神往。彌賽亞觀念備受屈辱與苦難的猶太人精神上的希望之光,對在險惡境況下生活的猶太人是強有力的精神支柱,賴以生存的依托。因此,有的西方史學家把自巴比倫之囚至公元前後這一段時間,稱為猶太民族的「大期待時期」。在這期間,猶太人進行的反抗異族統治的鬥爭,彌賽亞觀念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三、 猶太教的革新教派───基督教

到羅馬帝國統治時期,在時起時落的反抗鬥爭中,因其經濟、政治利益與
宗教觀念的差異,在猶太教中形成了一些政治和宗教派別:
(一)撒土該派。這是一個經過長期凝聚形成的祭司貴族集團,由主持耶路撒冷聖殿的祭司中少數擁有大量財富、又有政治與宗教特權的大祭司所組成。他們在經濟上剝削貧窮的猶太人,掌握著司法權與聖殿的宗教權。這些祭司族僅限於少數幾個家族世代承襲,壟斷其位。他們對外族統治持不反抗態度,甚至與外族統治者相勾結,共同壓迫猶太民眾。他們為了自己的財富與權力,不顧猶太民族利益。在他們頭腦中彌賽亞觀念幾乎不復存在,恢復猶太國家不再是他們的政治理想。在宗教上,他們固守猶太教傳統教義與戒律,堅持維護耶路撒冷聖殿的崇高地位,是猶太教的保守派。

(二)法利賽派。這一派由猶太中產階級和非貴族知識份子組成,公元前1世紀約有6000人,其成員稱法利賽人,新約聖經中又稱「律法師」、「文土」。他們有文化知識,熟悉猶太教經典和猶太人的古訓,或專門以研究與解釋猶太教經典為職業。他們拘守猶太教經典與法律的文句,認為律法是最後的絕對的真理,恪守不渝,思想古板。由於祭司貴族醉心於財富與權勢,對宗教事務敷衍應付,因而法利賽利人掌握了教義與立法的研究以文學與科學,為猶太人的精神指導者。他們有較強的民族主義意識,以清高自居,不與外族統治者合作,在猶太民族中很有影響力。他們有強烈的彌賽亞觀念,不積極參加反抗外族統治的鬥爭,篤信彌賽亞救主會降世拯救太人,在攻治上是溫和主義者。

(三)狂熱派。新約聖經稱此派為奮銳黨。這一派包括城巿下層群眾,如游民、乞丐、貧困手工業者和小商販等,得到農村破產農民的支持。這一派成員由於所受苦難深重,因而主張以武力反抗羅馬帝國統治,是反抗鬥爭的積極參加者和主要力量。反抗羅馬統治鬥爭的屢次遭失敗,使他們對彌賽亞的盼望達到狂熱程度,故稱狂熱派。

(四)艾賽尼派。意為虔敬派。這是一個農民與牧民的派別,相信宿命論,又把猶太復興的希望寄托於彌賽亞降臨。但實現的苦難生活使他們不能無限期等待彌賽亞,亟欲改善眼前的經濟生活。同時,反抗外族統治的鬥爭一再失敗,又使他們對通過政治鬥爭爭取解放喪失信心。因此,他們以出世態度離群索居,按照原始共產主義形式,組成經濟互相社團,財產公有,共同食宿,過嚴格的禁欲生活,因又稱戒行派。參加社團的人,一邊勞動,一邊祈禱。他們企望經由虔誠禁欲及沉思默想得到神秘的力量,以求個人解脫。虔敬派這種聚群而居、神秘莫測的社團活動,遭到官方的取締。

傳說中的耶穌

多數研究者認為,1947年發現的死海古卷是公元前後猶太人艾賽尼派的經卷。古卷所記載的社團生活與新約聖經記述的早期基督教活動情形十分相似,基督教很可能就是艾賽尼派社團中的一個分支派別。福音書中的「拿撒勒人耶穌」,可能就是古卷中提到的祭司貴族殺害的艾賽尼派的一個首領。這個教派關於天國臨近,現實世界行將完結的宣傳,反映了猶太下層群眾對羅馬帝國統治的不滿對對理想生活的嚮往。這種帶有鮮明社會性的教派活動,自然不能為羅馬帝國統治者所容許,因而將其教派首領即古卷中稱為「正義之主」的人物加以殺害。被殺害者的事跡,在人們口口相傳的過程中,添枝加葉,結果一個被理想化的人物───耶穌被塑造出來。耶穌就是彌賽亞,就是猶太人所盼望的復國救主。信仰上帝和信仰耶穌基督的基督教就這樣應運而生了。

從猶太教中繁衍出來的新教派──基督教,帶著其母體猶太教所賦予它的「遺傳」如崇拜上帝(耶和華)為唯一的真神,相信上帝派遣彌賽亞(基督)降世救人,信守猶太人教的經卷(舊約聖經)等〔但猶太教不信耶穌是彌賽亞〕。同時,流散在巴勒斯坦以外的猶太人,在和外族的接觸中,減弱了民族的狹隘性,形成世界一致性的新觀念。這些猶太人信奉基督教後,漸漸把他們的新觀念輸入基督教,從而表現出對母體猶太人教的「變異」。如上帝(耶和華)由猶太人的民族神擴大為全人類的神;只救猶太民族的復國救主彌賽亞成了全人類的救世主;接受非猶太人信奉基督教,而且對入教者免除了猶太教的一些限制,如不行割禮,只要信仰上帝、信仰耶穌基督,施行洗禮,即可成為信徒。基督教的「變異」所帶來的世界性和簡易性,使之有可能突破猶太民族的狹隘範圍,成為廣大世界都能夠接受的宗教。基督教與猶太教的不同之處還在於它是下層群眾的宗教。這一階段特性又使基督教在傳播中能夠首先徵服占人口絕大多數的下層群眾。說基督教是一個革新教派,其涵義就在於它的世界性、簡易性和群眾性。

[ Next Thread | Previous Thread | Next Message | Previous Message ]

Post a message:
This forum requires an account to post.
[ Create Account ]
[ Login ]
[ Contact Forum Admin ]


Forum timezone: GMT-8
VF Version: 3.00b, ConfDB:
Before posting please read our privacy policy.
VoyForums(tm) is a Free Service from Voyager Info-Systems.
Copyright © 1998-2019 Voyager Info-System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