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yForums
[ Show ]
Support VoyForums
[ Shrink ]
VoyForums Announcement: Programming and providing support for this service has been a labor of love since 1997. We are one of the few services online who values our users' privacy, and have never sold your information. We have even fought hard to defend your privacy in legal cases; however, we've done it with almost no financial support -- paying out of pocket to continue providing the service. Due to the issues imposed on us by advertisers, we also stopped hosting most ads on the forums many years ago. We hope you appreciate our efforts.

Show your support by donating any amount. (Note: We are still technically a for-profit company, so your contribution is not tax-deductible.) PayPal Acct: Feedback:

Donate to VoyForums (PayPal):

Saturday, April 26, 04:45:02amLogin ] [ Contact Forum Admin ] [ Main index ] [ Post a new message ] [ Search | Check update time ]
Subject: 《是這樣的嗎?》 文:林奕華 21-1-2004信報


Author:
DOSSS
[ Next Thread | Previous Thread | Next Message | Previous Message ]
Date Posted: 17:58:10 02/05/04 Thu

梅艷芳死訊傳來那天,編輯來電約稿,我說我不是她的「粉絲」(Fans台灣譯法),但印象深刻的是她的 showmanship。於是寫了篇〈芳與菲〉(《信報》,十二月三十一日),因我一直喜歡有齣話劇的名字叫《遍地芳菲》。而同屬天后級人馬,她跟王菲對舞台(也即是觀眾吧)的態度確是天淵之別—後者在她的演唱會留下的名句:「我冇 encore 鵅C」梅艷芳則是:「……鎖起門唔准走!」(《極夢幻演唱會》)。


一篇篇懺情書


  尤其當這句話在她病逝後以悼念的方式被不斷重播,力量就更是懾人。聽者很少會不被震動:原來梅艷芳這樣愛我們,但我們愛她嗎?假如你有稍為留心,將發現大多數為梅艷芳寫悼文的人,筆下總有那一句「我其實不是她的支持者」。只是洋洋灑灑的一篇文字下來,卻猶如一篇篇懺情書,所懺悔的,是對她的錯過、冷落、甚至曾經漠視、輕視。直至梅艷芳三字正式成為過去了的事—一般稱為「歷史」—大家才忽然的心清明亮,集體發出浩歎:「唉!」

  也許這就是為什麼梅艷芳會把剩下的力量用來開最後一個演唱會和拍廣告,而不是與癌細胞搏鬥—要不愛你的人永遠想念你,沒有方法比為他製造「遺憾」是更管用的了。電視上重複又重複出現梅艷芳披著婚紗走上天梯回首一笑向大家揮別—明知道現實中不可以再有此情此景,很多人的反應都是:為什麼我會不在現場見證?言下之意,假如當日早知道這是她的「絕唱」,儘管不是她的擁躉,我也一定要坐在那堭歲鶠C

  事實上沒有人不知道梅艷芳是M著病體來開最後的演唱會,只不過她在表面上仍不像實際的嚴重。可能是被表象蒙騙了,當時沒有入場者覺得已到了真正的 critical moment,殊不知這一錯過,從此只能在電視機上回顧二手的經驗。如果因此而替自己不值—你知道有很多香港人追求的正是「現場感」,所以紅館才會是那麼獨特的香港現象—也是可以明白理解的。

  何況這神話還具有如此深蘊的隱喻—悼文中,不少人均用「一個時代正式告終」來引伸梅艷芳的死,也就是說,香港作為品牌的叫座力,再難復當年勇。這份感觸,與其被閱讀作對香港前途的揭示,還不如說是慨嘆自己的無力感居多。又因為有此感懷者大多數乃中年以上(看著或跟梅艷芳一起長大),他們的動情,很可能也是通過香港的困境,來投射他們的中年危機。

  如是這般,大家便可以以感性的吁嘆來取代了對許多問題的思考。例如,在休養醫病與「死」在大眾目光之前,梅艷芳為何會選擇後者?這選擇反映出怎樣的(自我)價值觀?它跟社會有何關係?


港人愚昧可以至此


  須知道作為藝人所追求的光榮,以踏入了四十之齡的梅艷芳來說,已經是對高難度的挑戰。所挑戰的,是她的觀眾在各方面的水平,包括藝術、文化、政治。唯有在有一定知識水平的觀眾群中,一個成熟的藝人才不會被有礙發展的狹隘意識所窒礙和打倒。但是反觀香港,大眾追求的不是欣賞,卻是消費。而在如何消費才算精明的前提下,當然是緊貼潮流才叫不執輸和沒有蝕底。就以流行音樂來說,說起 Twins 會令人覺得你很 in,喜歡陳慧琳是型,唱容祖兒是很K,梅艷芳則沒有別的形容,只有「老餅」。

  本來譚詠麟、李克勤也很「老餅」,所不同的是,他們是男人,或更準確地說,是麻甩佬。而當整個社會都是以麻甩佬和師奶的意識型態為主導時,五十歲的阿倫應該不用擔心「夕陽無限好」,四十歲還不到的李克勤就更是距離黃昏很遠很遠。唯是對型格與品味均不屬普通大眾那杯茶的梅艷芳來說,香港觀眾早在九十年代便開始疏遠她,因為當時的她已不再像八十年代般年輕,而之後的香港人亦不再反叛。

  胡恩威說「香港藝人是沒有 career path 的,有的只是抓錢的機會」—這種現象,跟香港人如你和我有多少關係?如果有,那梅艷芳的事業的萎縮以及後來的謝幕式,便應是對香港人的警鐘,而不是單純的可惜、淒艷了。只是香港人若不是太現實,便是太懂得逃避現實。在面對「梅艷芳」這樣的 legacy 時,大家不是冷靜分析她留下了什麼問題可供咀嚼,卻是為了讓自己好過(有台階可下?)而不斷為她打造光環。你不能想像我在有線娛樂新聞台看見荃灣某中學副校長在面對鏡頭解釋為何全校要在周會「悼念」梅艷芳時,感覺到有幾荒謬—「佢有創意囉!形象百變呀嘛,百變即係創意囉!」學生:「我地都唔係好識佢,不過覺得佢好堅毅,係值得我地學習鵀n榜樣!」

  儼如梅艷芳真是社會的明燈。只不過被他們琅琅上口的讚美,明顯不是出自由衷肺腑,因為連續一星期在報章電視和電台不停出現的有關梅艷芳的形容詞,也是同一口徑。眼看生前已因各種不幸而被消費的梅艷芳,一下子因死亡而登上之前不(可)能到達的道德高地,換了我是她,一定會哈哈大笑—不因為高興,而是香港人的愚昧可以至此。


容不下精神領袖


  有此現象,可是因為香港人容不下任何的精神領袖,除了娛樂圈中人?因為每個人都可以藉此把自己渴望被看見、被聽見、被慾望、被接受,及因而得到大量金錢、物質和名譽的回報,都投射在影視歌星之上?

  梁款在〈一個喪禮,兩點體會〉(《信報》,一月十九日)寫「《壹週刊》說梅艷芳是『香港傳奇』,引證了本地學者吳俊雄這幾年反覆提出的兩點觀察:(1)香港人對香港有情,這份情一直靠本土演藝事業聚焦推動;(2)香港人肯為香港說故事,這些故事許多時在本土演藝巨星身上全數顯現。」這樣的一味唱好,我卻完全不能同意。因為,香港人若真是對梅艷芳的才華愛得貫徹始終,她便毋須以富麗堂皇來掩蓋她的鬱鬱而終。而更令人難過的,是歌頌梅艷芳的人格的背後,是香港人對她的悲劇一生的消費興趣。

  我一直說要寫一本名叫《香港人的感情與文化基因》的書。有此不自量力的宏願,正是因為有兩點體會(或 argument):(1)香港人的感情是浮誇的、膚淺的、虛假的、abusive 的、容易受人影響的;(2)香港人的感情(sentiments)是由香港娛樂圈塑造出來的。

[ Next Thread | Previous Thread | Next Message | Previous Message ]


Post a message:
This forum requires an account to post.
[ Create Account ]
[ Login ]
[ Contact Forum Admin ]


Forum timezone: GMT-8
VF Version: 3.00b, ConfDB:
Before posting please read our privacy policy.
VoyForums(tm) is a Free Service from Voyager Info-Systems.
Copyright © 1998-2019 Voyager Info-System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