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yForums
[ Show ]
Support VoyForums
[ Shrink ]
VoyForums Announcement: Programming and providing support for this service has been a labor of love since 1997. We are one of the few services online who values our users' privacy, and have never sold your information. We have even fought hard to defend your privacy in legal cases; however, we've done it with almost no financial support -- paying out of pocket to continue providing the service. Due to the issues imposed on us by advertisers, we also stopped hosting most ads on the forums many years ago. We hope you appreciate our efforts.

Show your support by donating any amount. (Note: We are still technically a for-profit company, so your contribution is not tax-deductible.) PayPal Acct: Feedback:

Donate to VoyForums (PayPal):

Friday, April 25, 03:30:14pmLogin ] [ Contact Forum Admin ] [ Main index ] [ Post a new message ] [ Search | Check update time ]
Subject: 《香港人的希望在中國》 文:林奕華 26-1-2004 信報


Author:
DOSSS
[ Next Thread | Previous Thread | Next Message | Previous Message ]
Date Posted: 17:59:32 02/05/04 Thu

廣府人把農曆除夕的晚餐叫「團年」,北方人則稱「圍爐」。我喜歡後者多於前者,因它既有畫面,又有意境。而我認為電視機便是現代家庭堛滿u爐」—在吃年夜飯時我們容或可以沒有圍住取暖的那團火,但少不了給一家人製造溫暖的除夕特備節目。

  在家埵Y年夜飯,很少人會不把電視開著吧。看不看倒是其次,只要它能在旁邊發出聲響,一屋子倒似真的添多幾分喜氣。只不過若要用火做比喻,無線的團年節目恐怕只能是賣火柴女孩手上的最後一枝火柴,既劃不出希望,也不能帶來暖意。


團年節目可有可無


  最主要的原因,是它欠缺了人氣。暖意要通過熒幕來傳遞,本來便十分抽象。它是話語,是色彩,但更重要的可能是面孔。在以團聚為主題的節日堙A大多數人期望看見的,是「親人」。以往無線之所以給人無比的親切感,是因為受人喜愛的藝員會在重要的日子回到「大家庭」與大眾一同度過。這些藝員曾幾何時也是香港人心目中幸福的象徵—看見梁醒波扮演的「財神」,沒有人會不從心底笑出來。儘管近年無線一直想借薛家燕的「好姨」接捧,但由於今日的《皆大歡喜》和從前的《歡樂今宵》,不論在收視或受落程度都相差太遠,二人的地位自然不可比擬。

  你也可以說,一切都是無線製作方針早已全盤改變之故(TVB雖不過始於三十七年前,但對新一代香港人來說,《歡樂今宵》已等同咸豐歷史,財神和梁醒波,是誰?)。不再製作綜合性節目,表面是因迎合觀眾口味的改變,其實也是節省成本,經年累月下來,後果便是令香港再也培養不出拍攝大型綜合節目的人才(每年的台慶、選美、慈善籌款、頒獎禮全屬例牌),更因為家傳戶曉的角色的湮沒而中斷了港人與TVB早期所連結的血脈關係。

  所以,今年與往年一樣,無線的團年節目不會教人興奮或鼓舞,相反只會使觀眾感到它可有可無—誰想看見十個站出來的藝員中,有八個是叫不出名字的?合唱賀年歌曲,從鏡頭搖過所見者,為什麼總是甩嘴比記得歌詞的更多?所謂的遊戲,為何總是敷衍了事?預告十二生肖的運程,不都在午間婦女節目已經講過?然後在初一的賀年節目再來一次;至於眾大小歌星(主要還是中牌、小牌),為什麼可以完全不理場合,又是照播 plug歌咪嘴?


從大家庭到大工廠


  是到了大除夕夜,我們才又一次看清楚無線是怎樣從一個「大家庭」過渡成一家「大工廠」,而這家「大工廠」甚至沒能力(也可能沒有要求自己)為這社會製造一種「家」的氣氛—你沒看見做團年節目的藝員都是上班開工似的?故此我有理由相信,香港人對家庭的失落感,有部分是從無線業務轉型那天開始的。

  失意於本地的電視台,我只有繼續往別處努力。而從去年開始,便給我發現了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

  我不敢說我對這節目的好感完全沒有一點「異國情調式」的獵奇心態—看著濃裝美女身披露肩晚裝列隊唱著如《兄弟姊妹》、《天下父母心》之類的宣教歌曲時,那個在我嘴角蕩漾的笑容,我承認是有著些微惡意的。但是,不管《晚會》在形式上是如何的「俗品」(Kitsch),它還是讓我看見了一個國家級電視製作的努力和進步,包括布景設計,節目編排,以至最基本的一點:怎樣處理「送舊迎新」的主題(在這方面,無線只會言之無物恭喜恭喜)。

  《春節聯歡晚會》把「送舊迎新」這大主題分拆成不同的小主題,主要是感恩、對各種跨階層跨地域的倫理關係的檢討、及呈現形形式式的社會新氣象。感恩是對父母、兄弟姊妹,也是對公職人員如護士的致意,多數以歌舞表達。正如我在前面說過,個別看來叫人無比尷尬的場面,原來被放在「恰當」的空間和脈絡堙A也是「無傷大雅」,可以接受的(例如宣揚「愛國」和「愛家」)。


放眼遼闊的太空


  短劇,又名小品的環節,是《晚會》不可缺少的重頭戲,今年起碼有七齣之多。它們大多以小人物之間的各種誤會(很多時候是身份錯亂)作為骨幹,結局當然是互諒互讓,化爭拗為祥和。乍看是迎合小國民情懷而設計的這些「小品」,其實也涵蓋了相當廣闊的社會層面。正當我以為故事的主人翁不是工,便是農,背景不是城,便是鄉之際,忽然便走出一個從國外留學歸來的博士,因錯認送水工人是供他念書的後父,引出一幕「好心未必壞事」的錯摸喜劇。

  這些小品儘管可能都會被認為是聊博一粲,但它們在《晚會》中的訊息卻是十分清晰—「對於每個階層的人在生活中所作出的努力,國家都是給予肯定和鼓勵的」。

  連 keep fit 這種小資得緊的休閒文化,也假「健康」之名被搬上舞台發揚光大。除了大批舞蹈員身穿緊身衣在那婺黤菾楛d舞,該段名叫《陽光健身房》的歌舞小品,還安排一群赤膊上陣的筋肉壯男隨著音樂大擺甫士。不管是表現健康還是性感,這無論如何也是令人精神一振的一幕。而在鏡頭捕捉觀眾反應的剎那,我看見台下許多面孔都是年輕而歡容的。

  我倒希望《晚會》的從容,正是中國電視傳媒的走向—政治宣傳和道德說教不是沒有,只是在分量和腔調上已調低了許多,而且鏡頭運用靈活,場面調度多變、暢順,主持人串場的表現得體,台詞絕對不像港式綜合或資訊節目媞D見的生硬牽強。就是尾段有偶像歌手如周杰倫、莫文蔚的演出,也不至於出現嘉賓大過《晚會》,或歌迷高叫偶像名字的聲音蓋過歌手唱歌的情況。

  《晚會》如常在迎接新一年來臨的倒數儀式達到「高潮」,今年較特別的是請來楊利偉作嘉賓。這安排明顯是要給中國未來的發展許下更 grand 的期許:國人不應把目光只放在十三億人口腳下的土地,更要放眼遼闊的太空。對於不是民族主義信徒的我,類似演說不論有幾激昂,照理都不會造成情緒上的多少迴響,然而就在我把電視機轉回翡翠台,面前有一堆人在互勉「賺多鷾祕h齱v時,我看見了兩地電視傳媒對待求變的不同態度:無線是能不變就不變,央視卻在有限的空間中探索自己的美學,並嘗試向世界宣告中國人民的生活形態正在改變。這時候,我無法不想起有人對我說過的一句話:「香港人的希望不在香港,在中國」。

[ Next Thread | Previous Thread | Next Message | Previous Message ]


Post a message:
This forum requires an account to post.
[ Create Account ]
[ Login ]
[ Contact Forum Admin ]


Forum timezone: GMT-8
VF Version: 3.00b, ConfDB:
Before posting please read our privacy policy.
VoyForums(tm) is a Free Service from Voyager Info-Systems.
Copyright © 1998-2019 Voyager Info-System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