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礫論壇
發帖功能已經關閉。要發帖請到。光音天
VoyForums
[ Show ]
Support VoyForums
[ Shrink ]
VoyForums Announcement: Programming and providing support for this service has been a labor of love since 1997. We are one of the few services online who values our users' privacy, and have never sold your information. We have even fought hard to defend your privacy in legal cases; however, we've done it with almost no financial support -- paying out of pocket to continue providing the service. Due to the issues imposed on us by advertisers, we also stopped hosting most ads on the forums many years ago. We hope you appreciate our efforts.

Show your support by donating any amount. (Note: We are still technically a for-profit company, so your contribution is not tax-deductible.) PayPal Acct: Feedback:

Donate to VoyForums (PayPal):

Login ] [ Main index ] [ Post a new message ] [ Search | Check update time | Archives: 1 ]
Subject:


Author:
Anonymous
[ Next Thread | Previous Thread | Next Message | Previous Message ]
Date Posted: Sep 03 2007, 16:43
In reply to: 。 's message, "" on Sep 03 2007, 16:42

38、大師往漕溪山、韶、廣二州行化四十餘年,若論門人,僧之與俗,約有三五千人,說不可盡。若論宗旨,傳授《壇經》,以此為依約。若不得《壇經》,即無稟受。須知法處、年月日、姓名,遍相付囑。無《壇經》稟承,非南宗弟子也。未得稟承者,雖說頓教法,未知根本,修不免諍。但得法者,只勸修行。諍是勝負之心,與佛道違背。
39、世人盡傳南宗能北秀,未知根本事由。且秀禪師於南荊府當陽縣玉泉寺住持修行,惠能大師於韶州城東三十五里漕溪山住。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因此便立南北。何以漸頓法即一種?見有遲疾。見遲即漸,見疾即頓。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漸頓。
40、神秀師常見人說,惠能法疾,直旨見路。秀師遂喚門人僧志誠曰:“汝聰明多智。汝與吾至漕溪山,到惠能所禮拜,但聽,莫言吾使汝來,所聽得意旨,記取卻來與吾說。看惠能見解,與吾誰疾遲。汝第一早來,勿令吾怪。”
志誠奉使歡喜,遂行。半月中間,即至漕溪山,見惠能和尚禮拜,即聽,不言來處。志誠聞法,言下便悟,即啟本心。起立,即禮拜,白言:“和尚,弟子從玉泉寺來,秀師處不得啟悟。聞和尚說,便啟本心。和尚慈悲,願當教示。”
惠能大師曰:“汝從彼來,應是細作。”
志誠曰:“不是。”
六祖曰:“何以不是?”
志誠曰:“未說時即是,說了即不是。”
六祖言:“煩惱即是菩提,亦復如是。”
41、大師謂志誠曰:“吾聞汝禪師教人,唯傳戒定慧。汝和尚教人戒定慧如何?當為吾說。”
志誠曰:“秀和尚言戒定慧,諸惡不作名為戒,諸善奉行名為慧,自淨其意名為定。此即名為戒定慧,彼作如是說,不知和尚所見如何?”
惠能和尚答曰:“此說不可思議,惠能所見又別。”
志誠問何以別?惠能答曰:“見有遲疾。”
志誠請和尚說所見戒定慧。
大師言:“如汝聽吾說,看吾所見處。心地無疑非,自性戒;心地無亂,是自性定;心地無痴,是自性慧。”
能大師言:“汝師戒定慧,勸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勸上智人。得悟,自亦不立戒定慧。”
志誠言:“請大師說不立如何?”
大師言:“自性無非、無亂、無痴,念念般若觀照,當離法相,有何可立?自性頓修,立有漸次,所以不立。”
志誠禮拜,便不離漕溪山,即為門人,不離大師左右。
42、又有一僧名法達,常誦《妙法蓮華經》七年,心迷不知正法之處。來至漕溪山禮拜,問大師言:“弟子常誦《妙法華經》七年,心迷不知正法之處,經上有痴。大師智慧廣大,願為除疑。”
大師言:“法達,法即甚達,汝心不達;經上無痴,汝心自邪,而求正法。吾心正定,即是持經。吾一生以來,不識文字。汝將《法華經》來,對吾讀一遍,吾聞即知。”
法達取經到,對大師讀一遍。六祖聞已,即識佛意,便已法達說《法華經》。六祖言:“法達,《法華經》無多語,七卷盡是譬喻因緣。如來廣說三乘,只為世人根鈍。經文分明,無有餘乘,唯有一佛乘。”
大師:“法達,汝聽一佛乘,莫求二佛乘,迷卻汝性。經中何處是一佛乘?吾與汝說。經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已上十六字是正法)
“法如何解?此法如何修?汝聽吾說。人心不思本源空寂,離卻邪見,即一大事因緣。內外不迷,即離兩邊。外迷著相,內迷著空。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不迷。若吾此法,一念心開,出現於世。心開何物?開佛知見。佛,猶如覺也,分為四門: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知見,入覺知見。開、示、悟、入,上一處入,即覺知見,見自本性,即得出世。”
大師言:“法達!吾常願一切世人,心地常自開佛知見,莫開眾生知見。世人心愚迷造惡,自開眾生知見。世人心正,起智慧觀照,自開佛知見。莫開眾生知見。開佛知見,即出世。”
大師言:“法達!此是《法華經》一乘法。向下分三,為迷人故。汝但依一佛乘。”
大師言:“法達!心行轉《法華》,不行《法華》轉。心正轉《法華》,心邪《法華》轉。開佛知見轉《法華》,開眾生知見被《法華》轉。”、
大師言:“努力依法修行,即是轉經。”
法達一聞,言下大悟。涕淚悲泣,白言:“和尚!實未曾轉《法華》,七年被《法華》轉,已後轉《法華》,念念修行佛行。”
大師言:“即佛行是佛。”其時聽人,無不悟者。
43、時有一僧名智常,來漕溪山禮拜和尚,問四乘法義。智常問和尚曰:“佛說三乘,又言最上乘。弟子不解,望為教示。”
惠能大師曰:“汝自身心見,莫著外法相。元無四乘法,人心量四等,法有四乘。見聞讀誦是小乘,悟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萬行俱備,一切不離染,但離法相,作無所得,是最上乘。最上乘是最上行義,不在口諍,汝須自修,莫問吾也。”
44、又有一僧名神會,南陽人也。至漕溪山禮拜,問言:“和尚坐禪,見亦不見?”
大師起,把打神會三下,卻問神會:“吾打汝,痛不痛?”
神會答言:“亦痛亦不痛。”
六祖言曰:“吾亦見亦不見。”
神會又問大師:“何以亦見亦不見?”
大師言:“吾亦見,常見自過患,故云亦見。亦不見者,不見天地人過罪。所以亦見亦不見也。汝亦痛亦不痛如何?”
神會答曰:“若不痛,即同無情木石;若痛,即同凡,即起於恨。”
大師言:“神會向前。見不見是兩邊,痛不痛是生滅。汝自性且不見,敢來弄人!”
神會禮拜禮拜,更不言。
大師言:“汝心迷不見,問善知識覓路。汝心悟自見,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見自心,卻來問惠能見否?吾不自知,代汝迷不得。汝若自見,代得吾迷?何不自修,問吾見否!”
神會作禮,便為門人,不離漕溪山中,常在左右。
45、大師遂喚門人法海、志誠、法達、智常、智通、志徹、志道、法珍、法如、神會。大師言:“汝等十弟子近前。汝等不同餘人。吾滅度後,汝各為一方師,吾教汝說法,不失本宗。舉三科法門,動三十六對,出沒即離兩邊。說一切法,莫離於性相。若有人問法,出語盡雙,皆取法對,來去相因,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
三科法門者,蔭、界、入。蔭是五蔭;界,十八界;入,十二入。何名五蔭?色蔭、受蔭、想蔭、行蔭、識蔭是。何名十八界?六塵、六門、六識。何名十二入?外六塵、中六門。何名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是。何名六門?眼耳鼻舌身意是。法性起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門、六塵,自性含萬法,名為含藏識。思量即轉識。生六識,出六門、六塵,是三六十八。由自性邪,起十八邪。含自性,十八正。含惡用即眾生,善用即佛。用由何等?由自性。
46、對。外境無情對有五:天與地對,日與月對,暗與明對,陰與陽對,水與火對。
語與言對、法與相對有十二對:有為無為對,有色無色對,有相無相對,有漏無漏對,色與空對,動與靜對,清與濁對,凡與聖對,僧與俗對,老與少對,長與短對,高與下對。
自性居起用對有十九對:邪與正對,痴與慧對,愚與智對,亂與定對,戒與非對,直與曲對,實與虛對,與平對,煩惱與菩提對,慈與害對,喜與嗔對,舍與對,進與退對,生與滅對,常與無常對,法身與色身對,化身與報身對,體與用對,性與相對,有情與無親對。
言語與法相對有十二對,內外境有無五對,三身有三對,都合成三十六對法也。
此三十六對法,能用通一切經,出入即離兩邊。如何自性起用三十六對?共人言語,出外於離相,入內於空離空。著空,則唯長無明;著相,唯邪見謗法。直言不用文字,既雲不用文字,人不合言語,言語即是文字。自性上說空,正語言本性不空。迷自惑,語言除故。暗不自暗,以明故暗。暗不自暗,以明變暗。以暗顯明,來去相因。三十六對,亦復如是。”
47、大師言:“十弟子,已後傳法,遞相教授一卷《壇經》,不失本宗。不稟受《壇經》,非我宗旨。如今得了,遞代流行。得遇《壇經》者,如見吾親授。”
十僧得教授已,寫為《壇經》,遞代流行,得者必當見性。

[ Next Thread | Previous Thread | Next Message | Previous Message ]

Replies:
[> [> [> [> Subject:


Author:
Anonymous
[ Edit | View ]

Date Posted: Sep 03 2007, 16:44

48、大師先天二年八月三日滅度。七月八日,喚門人告別。
大師先天元年於{艸鄲}州國恩寺造塔,至先天二年七月告別。大師言:“汝眾近前,吾至八月欲離世間,汝等有疑早問,為汝破疑,當令迷者盡,使汝安樂。吾若去後,無人教汝。”
法海等眾僧聞已,涕淚悲泣,唯有神會不動,亦不悲泣。六祖言:“神會小僧,卻得善等,毀譽不動,餘者不得。數年山中,更修何道?汝今悲泣,更有阿誰?憂吾不知去處在!若不知去處,終不別汝。汝等悲泣,即不知吾去處。若知去處,即不悲泣。性無生無滅,無去無來。汝等盡坐,吾與汝一偈:《真假動靜偈》,汝等盡誦取,見此偈意,與吾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僧眾禮拜,請大師留偈,敬心受持。偈曰:
一切無有真,不以見於真。
若見於真者,是見盡非真。
若能自有真,離假即心真。
自心不離假,無真何處真。
有性即解動,無性即不動。
若修不動行,同無情不動。
若見真不動,動上有不動。
不動是不動,無情無佛種。
能善分別相,第一義不動。
若悟作此見,則是真如用。
報諸學道者,努力須用意。
莫於大乘門,卻執生死智。
前頭人相應,即共論佛義。
若實不相應,合掌禮勸善。
此教本無諍,若諍失道意。
執迷諍法門,自性入生死。
49、眾僧既聞,識大師意,更不敢諍,依法修行。一時禮拜,即知大師不久住世。上座法海向前言:“大師!大師去後,衣法當付何人?”
大師言:“法即付了,汝不須問。吾滅後二十餘年,邪法繚亂,惑我宗旨,有人出來,不惜身命,定佛教是非。豎立宗旨,即是吾正法。衣不合傳。汝不信,吾與誦先代五祖《傳衣付法誦》。若據第一祖達摩頌意,即不合傳衣。聽吾與汝頌。”頌曰:
第一祖達摩和尚頌曰:
吾大來唐國,傳教救迷情。
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第二祖慧可和尚頌曰:
本來緣有地,從地種花生。
當來元無地,花從何處生。
第三祖僧璨和尚頌曰:
花種須因地,地上種花生。
花種無生性,於地亦無生。
第四祖道信和尚頌曰:
花種有生性,因地種花生。
先緣不和合,一切盡無生。
第五祖弘忍和尚頌曰:
有情來下種,無情花即生。
無情又無種,心地亦無生。
第六祖惠能和尚頌曰:
心地含情種,法雨即化生。
自悟花情種,菩提果自成。
50、能大師言:“汝等聽吾作二頌,取達摩和尚頌意。汝迷人依此頌修行,必當見性。”第一頌曰:
心地邪花放,五葉逐根隨。
共造無明葉,見被葉風吹。
第二頌曰:
心地正花放,五葉逐根隨。
共修般若慧,當來佛菩提。
六祖說偈已了,放眾生散。門人出外思惟,即知大師不久住世。
51、六祖後至八月三日食後。大師言:“汝等善位坐,吾今共汝等別。”
法海問言:“此頓教法傳授,從上已來,至今幾代?”
六祖言:“初傳受七佛,釋迦牟尼佛第七,大迦葉第八,阿難第九,末因地第十,商那和修第十一,優婆鞠多第十二,提多迦第十三,佛陀難提第十四,佛陀密多第十五,脅比丘第十六,富那奢第十七,馬鳴第十八,毗羅長老第十九,龍樹第二十,迦那提婆第二十一,羅羅第二十二,僧迦那提第二十三,僧迦那舍第二十四,鳩摩羅馱第二十五,耶多第二十六,婆修盤多第二十七,摩拏羅第二十八,鶴勒那第二十九,師子比丘第三十,舍那婆斯第三十一,優婆堀第三十二,僧迦羅第三十三,須婆密多第三十四,南天竺國王子第三太子菩提達摩第三十五,唐國僧慧可第三十六,僧璨第三十七,道信第三十八,弘忍第三十九,惠能自身當今受法第四十。”
大師言:“今日已後,遞相傳授,須有依約,莫失宗旨。”
52、法海又曰:“大師今去,留付何法?令後代人如何見佛?”
六祖言:“汝聽,後代迷人,但識眾生,即能見佛。若不識眾生,覓佛萬劫不可得也。吾今教汝識眾生見佛,更留《見真佛解脫頌》。迷即不見佛,悟者即見。”
法海願聞,代代流傳,世世不絕。
六祖言:“汝聽,吾與汝說。後代世人,若欲覓佛。但識佛心、眾生,即能識佛,即緣有眾生,離眾生無佛心。
迷即佛眾生,悟即眾生佛。
愚痴佛眾生,智慧眾生佛。
心佛眾生,平等從生心。
一生心若,佛在眾生心。
一念悟若平,即眾生自佛。
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
自若無佛心,向何處求佛。”
53、大師言:“汝等門人好住,吾留一頌,名《自性見真佛解脫頌》。後代迷,問此頌意,意即見自心自性真佛。與汝此頌,吾共汝別。”頌曰:
真如淨性是真佛,邪見三毒是真魔。
邪見之人魔在舍,正見之人佛即過。
性中邪見三毒生,即是魔王來住舍。
正見忽除三毒心,魔變成佛真無假。
化身報身及淨身,三身元本是一身。
若向身中覓自見,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從化身生淨性,淨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當來圓滿真無窮。
淫性本身淨性因,除淫即無淨性身。
性中但自離王欲,見性剎那即是真。
今生若悟頓教門,悟即眼前見世尊。
若欲修行求覓佛,不知何處欲覓真。
若能身中自有真,有真即是成佛因。
自不求真外覓佛,去覓總是大痴人。
頓教法者是西流,救度世人須自修。
今保世間學道者,不於此是大悠悠。
大師說偈已了,遂告門人曰:“汝等好住,今共汝別。吾去以後,莫作世情悲泣,而受人吊問、錢帛,著孝衣,即非聖法,非我弟子。如吾在日一種,一時端坐,但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坦然寂靜,即是大道。吾去已後,但依法修行,共吾在日一種。吾若在世,汝違教法,吾住無益。”
大師雲此語已,夜至三更,奄然遷化。大師春秋七十有六。
54、大師滅度之日,寺內異香氛氛,經數日不散。山崩地動,林木變白,日月無光,風雲失色。八月三日滅度,至十一月,迎和尚神座於漕溪山,葬在龍龕之內。白光出現,直上衝天,三日始散。
韶州刺史韋據立碑,至今供養。
55、此《壇經》,法海上座集。上座無常,付同學道際。道際無常,付門人悟真;悟真在嶺南漕溪山法興寺,現今傳授此法。
56、如付此法,須得上根智,深信佛法,立於大悲。持此經以為稟承,於今不絕。
57、和尚本是韶州曲江縣人也。
如來入涅槃,法教流東土。
共傳無住,即我心無住。
此真菩薩說,真實示行喻。
惟教大智人,示旨於凡度。
誓修行。修行遭難不退,遇苦能忍,福德深厚,方授此法。如根性不堪,林量不得,雖求此法,違立不德者,不得妄付《壇經》。告諸同道者,令知蜜意。
南宗頓教最上大乘壇經一卷。

[ Post a Reply to This Message ]


Post a message:
This forum requires an account to post.
[ Create Account ]
[ Login ]

Forum timezone: GMT+8
VF Version: 3.00b, ConfDB:
Before posting please read our privacy policy.
VoyForums(tm) is a Free Service from Voyager Info-Systems.
Copyright © 1998-2019 Voyager Info-System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