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礫論壇
發帖功能已經關閉。要發帖請到。光音天 。 |
Show your support by donating any amount. (Note: We are still technically a for-profit company, so your
contribution is not tax-deductible.)
PayPal Acct:
Feedback:
Donate to VoyForums (PayPal):
[ Login ] [ Main index ] [ Post a new message ] [ Search | Check update time | Archives: 1 ] |
Subject: 六祖壇經 惠昕本對校敦煌本 | |
Author: Anonymous | [ Next Thread |
Previous Thread |
Next Message |
Previous Message
] Date Posted: Sep 03 2007, 16:13 惠昕本 惠昕本,題作《韶州曹溪山六祖師壇經》,即宋太祖乾德五年(西元九六七年)為惠昕所改編,惠昕的生平不詳。依宋邕州羅秀惠進禪院沙門惠昕所作〈六祖壇經序〉言:「我六祖大師,廣為學徒直說見性法門,總令自悟成佛,目曰《壇經》,流傳後學。古本文繁,披覽之徒,初忻後厭。余以太歲丁卯,月在蕤賓,二十三日辛亥,於思迎塔院,分為兩卷凡十一門」 即是日本京都堀川興聖寺藏本,題作《六祖壇經》惠昕記改定此書的年月在「太歲丁卯,月在蕤賓,二十三日辛亥」。 敦煌本 敦煌本,成書時間當在唐開元二十年(西元七三二年)至貞元十七年(西元八○一年)。 日本學者矢吹慶輝(西元一八七九∼一九三九}在一九二三年從倫敦大英博物館收藏的敦煌文書中發現《六祖壇經》。 壇經祖本 《壇經》祖本,也可稱為法海原本,是由惠能的弟子法海所集記而成;成書時間當在唐先天二年(西元七一三年)。最大的篇幅是記述惠能在大梵寺授無相戒和說摩訶般若波蜜法的內容,其中沒有禪宗祖統世系及傳衣付法頌部分 ********** ********** 後期版本 契嵩本 契嵩本,題作《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曹溪原本》,經北宋僧人契嵩整理修訂,成書於宋至和三年(西元一○五六年)。 德異本 德異本,題作《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不分卷,而開十門。刊印於元至元二十七年(西元一二九○年)。 宗寶本 宗寶本,成書於元至元二十八年(西元一二九一年)。這是明代以後最流行的本子。明永樂《南藏》、《嘉興藏》、房山石經(萬曆四十八年刻石)等都收此本,單刻本也多屬此本。此本題「風旛報恩光孝禪寺住持嗣祖比丘宗寶編」;題作《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分為十品。(此本又稱明本,即今之流行本) [ Next Thread | Previous Thread | Next Message | Previous Message ] |
[> Subject: 。 | |
Author: Anonymous [ Edit | View ] |
Date Posted: Sep 03 2007, 16:14 惠昕本資料 惠昕本有不同的刊本,有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的周希古刊本(日本真福寺本),有政和六年(1116)的存中再刊本(日本大乘寺本、金山天寧寺本),有南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的晁子健刊本(日本興聖寺本)。這些刊本的內容雖基本相同,然而也有不同之處。前兩種刊本慧能常自稱〞某甲〞,無大庾嶺示惠明〞本來面目〞及風幡之議,也無談及劉禹錫碑之事,而後一種已無〞某甲〞稱呼,其他內容則有。另外,真福寺本、金山天寧寺本、興聖寺本的祖統世系全同敦煌本,而大乘寺本的祖統世系已被按《寶林傳》改過。 惠昕自序說: 壇經,流傳後學。古本文繁,披覽之徒,初忻後厭。 對校敦煌本時,惠昕本是加多而不是減少 ,看來惠昕參考的並非敦煌本。看倌在後面的篇幅就可以看到惠昕參考的版本所露出一些的蛛絲馬跡。也會看到壇經所從未有的情節。 [ Post a Reply to This Message ] |
[> Subject: 。 | |
Author: Anonymous [ Edit | View ] |
Date Posted: Sep 03 2007, 16:16 惠昕本 分兩卷凡十一門 一、緣起說法門 (一)大師唐時初從南海上至曹溪,韶州刺史韋璩等請於大梵寺講堂中為眾開緣,授無相戒,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大師是日說頓教法,直了見性無礙,普告僧俗,令言下各悟本心,現成佛道。座下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刺史、官僚等三十余人,儒宗學士三十余人,同請大師說是法門。刺史韋璩令門人法海抄錄流行,傳示後代。若承此宗旨,學道者遞相教授,有所依憑耳。 *********************** 敦煌本 1、惠能大師於大梵寺講堂中,升高座,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授無相戒。其時座下僧尼道俗一萬餘人,韶州刺史韋據及諸官僚30餘人,儒士餘人,同請大師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刺史遂令門人僧法海集記,流行後代,與學道者,承此宗旨,遞相傳授,有所依約,以為稟承,說此《壇經》。 [ Post a Reply to This Message ] |
[> [> Subject: Re: 。 | |
Author: Anonymous [ Edit | View ] |
Date Posted: Sep 03 2007, 16:16 惠昕本 二、悟法傳衣門 (二)爾時大師既升座已,而示眾言:“善知識!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大師良久不語,自淨其心。忽然告言:“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識!且聽惠能行由得法事意。惠能嚴父本貫范陽,左降流於嶺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遺,移來南海,艱辛貧乏,于市賣柴。時有一客買柴,使令送至官店。客收去,惠能得錢,卻出門外,見有一客讀《金剛經》。惠能一聞,心便開悟,遂問客言:‘從何所來,持此經典?’客云:‘我從蘄州黃梅縣東馮母山來。其山是第五祖弘忍大師在彼主化,門人一千有餘。我到彼山,禮拜聽授(受)此經。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惠能聞說,宿業有緣,乃蒙一客取銀十兩與惠能,令充老母衣糧,教便往黃梅禮拜五祖。惠能安置母畢,便即辭親,不經三二十日,便至黃梅,禮拜五祖。” ************************ 敦煌本 2、能大師言:“善知識,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法。” 大師不語,自淨心神,良久乃言: 善知識靜聽。惠能慈父,本官范陽,左降,遷流南新州百姓。惠能幼小,父亦早亡。老母孤遺,移來南海。艱辛貧乏,於市賣柴。忽有一客買柴,遂領惠能至於官店。客將柴去,惠能得錢。卻向門前,忽見一客讀《金剛經》。惠能一聞,心明便悟。乃問客曰:“從何處來,持此經典?”客答曰:“我於蘄州黃梅縣東馮墓山禮拜五祖弘忍和尚。見今在彼門人有千餘眾。我於彼聽見大師勸道俗,但持《金剛經》一卷,即得見性,直了成佛。” 惠能聞說,宿葉有緣,便即辭親,往黃梅馮墓山禮拜五祖弘忍和尚。 [ Post a Reply to This Message ] |
[> [> [> Subject: Re: 。 | |
Author: Anonymous [ Edit | View ] |
Date Posted: Sep 03 2007, 16:17 惠昕本 (三)祖問曰:‘汝何方人?來到此山禮拜,今向吾邊欲求何物?’ 惠能對云:‘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唯求作佛,不求餘物。’ 五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爲堪作佛!’ 惠能言:‘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大師更欲共惠能久語,且見徒衆總在身邊,乃令隨衆作務。惠能啓和尚言:‘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未審和尚教作何務?’ 五祖言:‘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且去後院。’ 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八個餘月。 五祖一日忽見惠能言:‘吾思汝之見可用,恐有惡人害汝,遂不與汝言,知之否?’ 惠能言:‘弟子亦知師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覺。’” *************************** 敦煌本 3、弘忍和尚問惠能曰:“汝何方人,來此山禮拜吾?汝今向吾邊復求何物?” 惠能答曰:“弟子是嶺南人,新州百姓,今故遠來禮拜和尚。不求餘物,唯求佛法作。” 大師遂責惠能曰:“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未為堪作佛法。” 惠能答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即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大師欲更共議,見左右在旁邊,大師更便不言,遂發遣惠能,令隨眾作務。時有一行者,遂著惠能於碓坊踏碓八個餘月。 ================= 惠昕本 (四)五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供養,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後院,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遲滯,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 (五)眾得處分,來至後院,遞相謂曰:‘我等眾人不須澄心用意作偈,將逞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現為教授師,必是他得,我輩謾作偈頌,枉用心力。’諸人聞語,各自息心,咸言:‘我等已後依止秀師,何煩作偈? ****************** 敦煌本 4、五祖忽於一日喚門人盡來。門人集訖,五祖曰:“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門人終日供養,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汝等自性迷,福門何可救汝?汝總且歸房自看,有智慧者,自取本性般若之知各作一偈呈吾。吾看汝偈,若悟大意者,付汝衣法,稟為六代,火急作。” 5、門人得處分,卻來各至自房。遞相謂言:“我等不須呈心用意作偈,將呈和尚。神秀上座是故教授師,秀上座得法後,自可依止,請不用作。”諸人識心,盡不敢呈偈。 時大師堂前有三間房廊,於此廊下供養,欲畫楞伽變,並畫五祖大師傳授衣法,流行後代為記。畫人盧珍看壁了,明日下手。 =================== 惠昕本 (六)神秀思惟:諸人不呈偈者,爲我與他們爲教授師。我須作偈,將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見解深淺?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覓祖即惡,卻同凡心奪其聖位無別。若不呈偈,終不得法。大難,大難!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間,擬請供奉盧珍畫楞伽經變相及五祖血脈圖,流傳供養。神秀作偈成已,數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擬呈不得。前後經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書著,從他和尚看見,忽若道好,即出頂禮,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數年受人禮拜,更修何道!言訖,夜至三更,不使人知,自執燈燭,于南廊中間壁上書無相偈,呈心所見。神秀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染塵埃。 秀書偈了,便卻歸房,人總不知。神秀思惟:五祖明日見偈歡喜,出見和尚,即言秀作;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業障重,不合得法,聖意難測。房中思想,坐臥不安,直至五更。 **************** 敦煌本 6、上座神秀思惟:“諸人不呈心偈,緣我為教授師。我若不呈心偈,五祖如何得見我心中見解深淺?我將心偈上五祖,呈意即善,求法、覓祖不善,卻同凡心奪其聖位。若不呈心,修不得法。”良久思惟:“甚難甚難。”夜至三更,不令人見,遂向南廊下中間壁上題作呈心偈,欲求衣法。“若五祖見偈,言此偈語,若訪覓我,我見和尚,即云是秀作。五祖見偈,言不堪,自是我迷,宿葉障重,不合得法。聖意難測,我心自息。” 秀上座三更於南廊下中間壁上,秉燭題作偈。人盡不知。偈曰: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神秀上座題此偈畢,卻歸房臥,並無人見。 [ Post a Reply to This Message ] |
[> [> [> [> Subject: Re: 。 | |
Author: Anonymous [ Edit | View ] |
Date Posted: Sep 03 2007, 16:18 惠昕本 (七)五祖即知神秀入門未得,不見自性。吃粥了,便即天明。五祖方便喚盧供奉來,擬向南廊畫五代血脈供養。五祖忽見其偈,報言:‘供奉,卻不畫也。輒奉十千,勞供奉遠來。《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如留此偈,令迷人誦。依此偈修,免墮三惡道。依此修行人,大有利益。’五祖喚門人燒香偈前,令凡人見,生敬重心。‘汝等盡須誦此,悟此偈者,即得見性,依此修行,必不墮落。’門人盡誦,皆歎善哉! 五祖三更喚秀入堂,問:‘是汝作此偈否?若是汝作,應得悟(吾)法。’秀言:‘罪過!實是秀作。亦不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心中有少智慧否?’五祖言:‘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上,未入門內。凡愚依此修行,即不墮落;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即不可得。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于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者,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五祖言:‘汝且去,一兩日思惟,更作一偈將來,吾看汝偈,若入得門,見自本性,付汝衣法。吾不惜法,汝自見遲。’神秀作禮便去。又經數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猶如夢中,行坐不樂。 (八)復經兩日,有一童子于碓房過,唱誦其偈,惠能一聞,便知此偈未見本性。惠能未蒙教授,早識大意,遂問童子言:‘誦者是何偈?’童子言:‘爾這獦獠不知大師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傳付法衣,令門人作偈來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爲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書無相偈,五祖令門人盡誦此偈,若得悟者,即見自性成佛,依此修行,即不墮落。’惠能言:‘上人!我在此踏碓八個餘月,未曾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禮拜,亦要誦此,結來生緣,同生佛地。’童子便引惠能到南廊禮拜偈頌。爲不識字,請一上人爲讀,若得聞之,願生佛會。時有江州別駕,姓張,名日用,便高聲讀,惠能一聞,即識大意。因此言亦有一偈,望別駕書於壁上。別駕言:‘獦獠!汝亦作偈,其事希有!’惠能啓別駕言:‘若學無上菩提,不得輕於初學。俗諺云: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張日用言:‘汝但誦偈,吾爲汝書於壁上;汝若得法,先須度吾。勿忘此言!’惠能偈云: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有塵埃! 說此偈已,僧俗總驚!山中徒衆無不嗟訝,各相謂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時使他肉身菩薩!’五祖見衆人盡怪,恐人損他,向後無人傳法,遂便混破,向衆人言:‘此偈亦未見性,云何讚歎!’衆便息心,皆言未了,各自歸房,更不讚歎。 (九)五祖夜至三更,喚惠能於堂內,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爲惠能說《金剛經》。恰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言下便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惠能啓言:‘和尚!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能生萬法!’五祖知悟本性,乃報惠能言:‘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及衣缽,云:‘汝爲第六代祖!善自護念,廣度迷人。衣爲信稟,代代相承;法即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唯傳本體,師師默付本心,令汝自見自悟。’五祖言:‘自古傳法,命似懸絲!若住此間,有人害汝,汝須速去!’惠能言:‘本是南中人,久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五祖言:‘汝不須憂,吾自送汝。’ (一○)其時領得衣缽,三更便發南歸。五祖相送,直至九江驛邊,有一隻船子,五祖令惠能上船,五祖把櫓自搖。惠能言:‘請和尚坐,弟子合搖櫓。’五祖言:‘只合是吾度汝,不可汝卻度吾,無有是處。’惠能言:‘弟子迷時,和尚須度,今吾悟矣,過江搖櫓,合是弟子度之。度名雖一,用處不同。惠能生在邊方,語又不正,蒙師教旨付法,今已得悟,即合自性自度。’五祖言:‘如是如是。但依此見,已後佛法大行矣。汝去後一年,吾即前逝。’五祖言:‘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五年勿說,佛法難起,已後行化,善誘迷人,若得心開,與吾無別。’辭違已了,便發向南。 (一一)兩月中間,至大庾嶺。不知逐後數百人來趁,欲奪衣取法,來至半路,盡總卻回。唯一僧,俗姓陳,名惠明,先是四品將軍,性行粗惡,直至大庾嶺頭,趁及惠能,便還衣缽,又不肯取,言:‘我欲求法,不要其衣。’惠能即於嶺頭,便傳正法。惠明聞法,言下心開。祖謂明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麽時,如何是上座本來面目?’明大悟。惠能卻令向北接人。 (一二)惠能後至曹溪,又被惡人尋逐,乃於四會縣避難,經五年,常在獵人中。雖在獵中,時與獵人說法。至高宗朝,到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時有風吹旛動,一僧云旛動,一僧云風動。惠能云:‘非旛動、風動,人心自動。’印宗聞之竦然! (一三)惠能東山得法,辛苦受盡,命如懸絲!今日大衆同會得聞,乃是過去千生曾供養諸佛,方始得聞無上自性頓教。惠能與使君及官僚、道俗有累劫之因。教是先代聖傳,不是惠能自知。願聞先聖教者,各令淨心,聞了各日(自)除疑,如先代聖人無別。善知識!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 Post a Reply to This Message ] |
[> [> [> [> [> Subject: Re: 。 | |
Author: Anonymous [ Edit | View ] |
Date Posted: Sep 03 2007, 16:18 敦煌本 7、神秀上座題此偈畢,卻歸房臥,並無人見。 五祖平旦,遂喚盧供奉來南廊下畫楞伽變。 五祖忽見此偈,請記。乃謂供奉曰:“弘忍與供奉錢三十千,深勞遠來,不畫變相也。《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如留此偈,令迷人誦。依此修行,不墮三惡。依法修行,有大利益。” 大師遂喚門人盡來,焚香偈前,眾人見已,皆生敬心。“汝等盡誦此偈者,方得見性。依此修行,即不墮落。”門人盡誦,皆生敬心,喚言“善哉。” 五祖遂喚秀上座於堂內門:“是汝作偈否?若是汝作,應得我法。”秀上座言:“罪過!實是神秀作,不敢求祖。願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識大意否?”五祖曰:“汝作此偈,見解只到門前,尚未得入。凡夫依此偈修行,即不墮落。作此見解,若覓無上菩提,即不可得。要入得門,見自本性。汝且去,一兩日來思惟,更作偈來呈吾。若入得門,見自本性,當付汝衣法。” 秀上座去數日,作偈不得。 8、有一童子,於碓坊邊過,唱誦此偈。惠能一聞,知未見性,即識大意。能問童子:“適來誦者,是何言偈?”童子答能曰:“你不知大師言生死事大,欲傳衣法,令門人等:‘各作一偈來呈吾看,悟大意即付衣法,稟為六代祖。’有一上座名神秀,忽於南廊下書無相偈一首。五祖令諸門人盡誦。悟此偈者,即見自性;依此修行,即得出離。” 惠能答曰:“我此踏碓八個餘月,未至堂前,望上人引惠能至南廊下,見此偈禮拜,亦願誦取,結來生緣,願生佛地。” 童子引能至南廊下,能即禮拜此偈。為不識字,請一人讀。惠能聞已,即識大意。惠能亦作一偈,又請得一解書人於西間壁上題著,呈自本心。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識心見性,即悟大意。惠能偈曰: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臺。 佛性常清淨,何處染塵埃。 又偈曰: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 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 院內徒眾見能作此偈,盡怪。惠能卻入碓坊。 五祖忽來廊下,見惠能偈,即知識大意。恐眾人知,五祖乃謂眾人曰:“此亦未得了。” 9、五祖夜至三更,喚惠能堂內,說《金剛經》。惠能一聞,言下便悟。其夜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及衣:“汝為六代祖,衣將為信稟,代代相傳。法以心傳心,當令自悟。”五祖言惠能:“自古傳法,氣如懸絲。若住此間,有人害汝,汝即須速去。” 10、能得依法,三更發去。五祖自送能於九江驛,登時便別。五祖處分:“汝去努力,將法向南,三年勿弘。此法難去,在後弘化,善誘迷人。若得心開,與悟無別。”辭違已了,便發向南。 11、兩月中間,至大庾嶺。不知向後有數百人來,欲擬捉惠能,奪衣法。來至半路,盡總卻回。唯有一僧,姓陳名惠順,先是三品將軍,性行粗惡,直至嶺上,來趁把著,惠能即還法衣,又不肯取:“我故遠來求法,不要其衣。”能於嶺上,便傳法惠順。惠順得聞,言下心開。能使惠順即卻向北化人。 [ Post a Reply to This Message ] |
[> [> [> [> [> [> Subject: Re: 。 | |
Author: Anonymous [ Edit | View ] |
Date Posted: Sep 03 2007, 16:19 對校 古本一萬餘人,新版已變成一千餘人,今版也是一千餘人。 [大師是日說頓教法,直了見性無礙,普告僧俗,令言下各悟本心,現成佛道。] 也有版本作 [大師是日於法座上。說摩訶頓法。直下見性。了然大悟。普告僧俗。令言下各悟本心。現成佛道。] 這一段提供了下面偈語的出處,這段是先描述。下段由大師說出。 [大師良久不語,自淨其心。忽然告言:“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這首偈首次出現了。 對校 新本多了一段存疑 [大師更欲共惠能久語,且見徒衆總在身邊,乃令隨衆作務。惠能啓和尚言:‘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未審和尚教作何務?’五祖言:‘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且去後院。’] 古本這一段只是到了 [大師欲更共議,見左右在旁邊,大師更便不言,遂發遣惠能,令隨眾作務。] 便止。從五祖見左右在旁邊,更便不言。理論上五祖不會突然在左右面前說:這獦獠,根性大利! 新本加的這段似不合理。 [ Post a Reply to This Message ] |
[> [> [> [> [> [> [> Subject: Re: 。 | |
Author: Anonymous [ Edit | View ] |
Date Posted: Sep 03 2007, 16:19 一段神會的文章 《南陽和尚問答雜征義》 (五十五)第六代唐朝能禪師,承忍大師後,俗姓盧,先祖范陽人也。因父官嶺外,便居新州,年廿二,東山禮拜忍大師。忍大師謂曰,汝是何處人也。何故禮拜我,擬欲求何物?能禪師答曰:弟子從嶺南新山,故來頂禮,唯求作佛,更不求餘物。忍大師謂曰:汝是嶺南獦獠,若?堪作佛?能禪師言:獦獠佛性,與和尚佛性,有何差別?忍大師深寄其言,更欲共語,?諸人在左右,遂發遣,令隨?作務,遂即??踏確,經八個月。忍大師于?中尋覓,至確上見,共語,見知真了見性,遂至夜間,密喚來房內,三日三夜共語,了知證如來知見,更無疑滯,既付囑已,便謂曰:汝緣在嶺南,即須急去,?生知見先,必是害汝。能禪師曰:和尚,若?得去?忍大師謂曰:我自送汝。其夜遂至九江釋,當時得船渡江,大師看過江,當夜卻歸至本山,?人並不知覺。去後經三日,忍大師言曰,徒?將散,此間山中無佛法,佛法流過嶺南訖。?人見大師此言,咸共驚愕不已,兩兩相顧無色,乃相謂曰:嶺南有誰。遞相借問。?中有路州法如雲言:此少慧能在此,各遂尋趁。?有一四品將軍舍官入道,俗姓陳,字慧明,久久在大師下,不能契悟,即大師此言,當即曉夜倍呈奔趁,至大庾嶺上相見。能禪師怕極,恐畏身命不存,所將袈裟,過與慧明。慧明禪師謂曰:我本來不?袈裟來,大師發遣之日,有命言教,願?我解說。能禪師具說正法。正法恐當作心法。明禪師聞說心法巳,合掌頂禮,遂遣急過嶺。以後大有人來相趁。能禪師過嶺至韶州居曹溪,來住四十年,依金剛經,重開如來知見。四方道俗,雲奔雨至,猶如月輪,處於虛空,頓照一切色像,亦如秋十五夜月,一切?生,莫不瞻睹。至景雲二年,忽命弟子玄楷智本,遣于新州龍山故宅,建塔一所,至先天元年九月,從曹溪歸至新州。至先天二年八月三日,忽告門徒曰,吾當大行矣。弟子僧法海問曰和尚曰:以後有相承者否,有此衣,何故不傳?和尚謂曰:汝今莫問,以後難起極盛,我緣此袈裟,幾失身命,汝欲得知時,我滅度後,四十年外,豎立宗者即是。其夜奄然坐化,大師春秋七十有六。是日山崩地動,日月無光,風雲失色,林木變白,別有異香氳氳,經停數日,曹溪溝澗斷流,泉池枯竭,經餘三日。其年于新州國恩寺,迎和尚神座,十一月,葬于曹溪。是日,百鳥悲鳴,蟲獸哮吼,其龍龕前,有白光出現,直上沖夭,三日始前頭散。殿中丞韋璩造碑文,至開元七年,被人磨改,別造文報鐫,略除六代師資相授及傳袈裟所由。除當作敘。其碑今見在曹溪。門徒問曰:未審法在衣土,即以將衣以?傳法,大師謂曰:法雖不在衣上,以表代代相承,以傳衣?信,今佛法者,得有稟承,學道者,得知宗旨,不錯不謬故,況釋迦如來金蘭袈裟,見在雞足由,迦葉今見持著此袈裝,專待彌勒出世,分付此衣,是以表釋迦如來傳衣?信。我六代祖師,亦複如是。我今能了如來性,如來今在我身中我與如來無差別,如來即是我真如。 [ Post a Reply to This Message ] |
[> [> [> [> [> [> [> [> Subject: Re: 。 | |
Author: Anonymous [ Edit | View ] |
Date Posted: Sep 03 2007, 16:20 對校 由惠昕本所增加的描述,大致也成為後來版本所採取。 其中加入段:,惠能啟言:‘和尚!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能生萬法!’ 祖謂明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如何是上座本來面目?’ 時有風吹旛動,一僧云旛動,一僧云風動。惠能云:‘非旛動、風動,人心自動。’ 這些較有重大教義,而早本不見。 在神會寫的描述則比較接近敦煌本,但仍可看出是同一事件而又各自表述,沒有誰抄誰的痕跡。 而且神會更描述五祖和六祖是三日夜共語。 遂至夜間,密喚來房內,三日三夜共語,了知證如來知見,更無疑滯,既付囑已 對校 惠昕本和敦煌本有一句是一模一樣的。 敦煌本:自古傳法,氣如懸絲。若住此間,有人害汝,汝即須速去。 惠昕本:自古傳法,命似懸絲。若住此間,有人害汝,汝須速去。 反而神會的描述不同 汝緣在嶺南,即須急去,?生知見先,必是害汝 惠昕本後更加了懸記 五祖言:‘如是如是。但依此見,已後佛法大行矣。汝去後一年,吾即前逝。’五祖言:‘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五年勿說,佛法難起,已後行化,善誘迷人,若得心開,與吾無別。’辭違已了,便發向南。 敦煌本則沒有 五祖處分:“汝去努力!將法向南,三年勿弘此法。難起已後,弘化善誘,迷人若得心開,汝悟無別。”辭違已了,便發向南。 相反神會都沒有在這方面著筆,卻另外說了一段: 去後經三日,忍大師言曰,徒?將散,此間山中無佛法,佛法流過嶺南訖。?人見大師此言,咸共驚愕不已,兩兩相顧無色,乃相謂曰:嶺南有誰。遞相借問。? 其實可見這些有關六祖生平上黃梅得法逃走甚至更後期的獵人隊吃肉邊菜等。 一概都是以訛傳說,各自越加小說性描述。 神會的描述敗筆在說忍大師自言此間山中無佛法,佛法流過嶺南訖。 [ Post a Reply to This Message ] |
[> [> [> [> [> [> [> [> [> Subject: Re: 。 | |
Author: Anonymous [ Edit | View ] |
Date Posted: Sep 03 2007, 16:20 契蒿本及宗寶本都有收錄神會文章的內容。 不過在刻本上是以較細的字刻上,一般而言,用較細的字刻表示是後期增添的附注。 所以宗寶本成本之初也是沒細字的部份。 但契蒿本及宗寶本都有;汝去後三年,吾方逝世。 唯近代有些刻本已經刪除了這兩句懸記。 宗寶本: 兩月中間,至大庾嶺。五祖歸,數日不上堂。眾疑,詣問曰:‘和尚少病少惱否?’曰:‘病即無,衣法己南矣!’問:‘誰人傳授?曰:‘能者得之。’眾乃知焉。逐後數百人來,欲奪衣缽。一僧俗姓陳,名惠明,先是四品將軍,性行粗糙,極意參尋,為眾人先,趁及惠能。惠能擲下衣缽于石上,云:‘此衣表信,可力爭耶?’能隱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動,乃喚云:‘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惠能遂出,坐磐石上。惠明作禮云:‘望行者為我說法。’惠能云:‘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明良久,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復問云:‘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惠能云:“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明曰:‘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師也。’惠能曰:‘汝若如是,吾與汝同師黃梅,善自護持。’明又問:‘惠明今後向甚處去?’惠能曰:‘逢袁則止,遇蒙則居。’明禮辭。明回至嶺下,謂趁眾曰:“向陟崔嵬,竟無蹤跡,當別道尋之。’趁眾咸以為然。惠明後改道明,避師上字。 [ Post a Reply to This Message ] |
[> [> [> [> [> [> [> [> [> [> Subject: Re: 。 | |
Author: Anonymous [ Edit | View ] |
Date Posted: Sep 03 2007, 16:21 上文提及過惠昕本有不同刊本。 對校下有些後期版本更將神會語錄內容加插在內。於是其對對照敦煌本的價值便不如初早的刊本。 現將較初版本貼出。餘下後刊本不再轉貼。 [ Post a Reply to This Message ] |
[> Subject: 韶州曹溪山六祖師壇經卷 | |
Author: Anonymous [ Edit | View ] |
Date Posted: Sep 03 2007, 16:24 韶州曹溪山六祖師壇經卷上。 一。韶洲刺史韋璩等眾請說法。 二。大師自說悟法傳衣。 三。為時眾說定慧。 四。教授坐禪。 五。說傳香懺悔發願。 六。說一體三身佛相。 一。眾請說法。 大師從南海上至曹溪。韶州刺史韋璩等。請於大梵寺。開法結緣。受無相戒。說摩訶般若波羅密法。 大師是日於法座上。說摩訶頓法。直下見性。了然大悟。普告僧俗。令言下各悟本心。現成佛道。 座下僧尼道俗一千餘人。刺史官僚儒宗學士六十餘人。同請大師說是法門。 刺史韋璩令門人法海抄錄。流行傳示後代。若承此宗旨。學道之者遞相傳受。有所依憑耳。 二。悟法傳衣。 尒時大師既昇坐。已而示眾言。善知識。摠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密。 大師良久不語。自淨其心。忽然告言。 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大師言。善知識。且聽某甲行由得法事意。 某甲嚴父。本貫范陽。左降嶺南。新州百姓。 此身不幸。父少早亡。老母孤遺。移來南海。艱辛貪乏。於市賣柴。 時有一客買柴。便令送至官店。客收柴去。某甲得錢。卻出門外。見有一客讀金剛經。 某甲一聞心便開悟。遂問客言。從何所來。持此經典。 客云。我從蘄州黃梅懸東馮茂山。禮拜五祖和尚。見在彼山。門人一千餘眾。 我到彼山。聽和尚說法。常勸道俗。但持金剛經。即得見性。直了成佛。 某甲聞說。宿昔有緣。乃蒙一客取銀十兩與某甲。將充老母衣糧。令某甲便往黃梅禮拜。 [ Post a Reply to This Message ] |
[> [> Subject: 韶州曹溪山六祖師壇經卷 | |
Author: Anonymous [ Edit | View ] |
Date Posted: Sep 03 2007, 16:25 某甲安置毋訖。便即辭親。不經三十餘日。便到黃梅禮拜。 五祖問曰。汝何方人。來此山中禮拜。今向吾邊欲求何物。 某甲對云。弟子是嶺南人。新洲百姓。遠來禮師。唯求作佛。不求餘物。 五祖責曰。汝是嶺南人。又是獵獠。若為堪作佛。 某甲言。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獵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大師更欲共某甲久語。且見徒眾摠在身邊。乃令某甲隨眾作務。 某甲啟和尚言。弟子自心常生智惠。不離自性即是種田。未審和尚教作何務。 五祖言。這獵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且去後院。 有一行者。差某甲破柴踏碓。八箇餘月。 五祖一日。忽見某甲言。吾思汝之明見。恐有惡人害汝。遂不與言。汝知之不。 某甲言。弟子亦知師意。不敢行至堂前。令眾人不覺。 五祖一日。喚諸門人摠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供養。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汝自性迷。福何可救。 汝等各去後院。自看有智慧者。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 汝等偈若悟大意。付汝等衣法。為第六代祖。火急便作。不得遲滯。 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掄刀上陣一般。 眾得處分。來至後院。遞相謂言。我等眾人。不用呈心用意作偈。 神秀上座見為教授之師。必是他得。我等謾作偈頌。枉用心力。 諸人聞語。各自息心。咸言。我等自可依止神秀即得。何煩作偈。 神秀思惟。諸人不呈心偈。意者為我現作教授之師。 我須作偈將呈。若不如然。和尚那知我見解深淺。 我將心偈呈師即得。求佛覓祖。卻同凡夫奪其聖位無別。 若不呈偈。終不得法。大難大難。 [ Post a Reply to This Message ] |
[> [> [> Subject: 韶州曹溪山六祖師壇經卷 | |
Author: Anonymous [ Edit | View ] |
Date Posted: Sep 03 2007, 16:25 五祖堂前有三間步廊。擬請供奉盧玲畫楞伽變相。并五代血脈之圖。流傳供養。 神秀作偈成已。數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體汗流。擬呈不得。前後經過一十三度。 乃自思惟。不如向廊下書著。從和尚見。忽若道好。即出禮拜。云是我作。 若道不堪。自我性迷。宿業障重。不合得法。枉在山中受人禮拜。何名修道。 言訖。夜至三更。於南廊下中間壁上。秉燭書題所作之偈。人盡不知。 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染塵埃。 秀書偈了。即便歸房。一心思惟。聖意難測。 五祖喫粥既了。擬喚盧供奉畫。忽見其偈。 便謂供奉言。某甲不畫也。卻奉十千。勞供奉遠來。 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不如但留此偈。令迷人誦。依此修行。免墮三惡。有大利益。 五祖喚門人。燒香偈前。令凡人見。生敬作心。 汝等盡須誦取。悟此偈者。即得見性。依此終行。必不墮落。門人盡誦。皆歎善哉。 五祖夜至三更。喚秀入堂。問是汝作此偈不。若是汝作。應得吾法。 秀言。罪過。實是秀作。亦不敢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心有少智惠不。 五祖言。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離凡愚。 依此修行。即不墮落。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即不可得。 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 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即是真實。見自本性。若得如是見者。即是無上菩提。 自性與體相應。乃能度人。始得名師。 五祖言。汝且更去思惟。作一偈來吾看。 若得入門。見自本性。付汝衣法。為人天師。吾不惜法。汝見自遲。 神秀作禮便出。又經數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猶如睡夢之中。 [ Post a Reply to This Message ] |
[> [> [> [> Subject: 韶州曹溪山六祖師壇經卷 | |
Author: Anonymous [ Edit | View ] |
Date Posted: Sep 03 2007, 16:26 後兩日間。有一童子於碓坊過。唱誦其偈。某甲一聞。便知此偈未見本性。某甲未蒙教授。早識大意。 遂問童子曰。誦者是何偈。 童子曰尒這獵獠不知。大師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傳衣法。令門人作偈來呈。若悟大意。即傳衣法。為第六祖。 神秀上座。於南廊壁上。書無相偈。 五祖令門人盡誦此偈。若得悟者。即見自性成佛。依此修行。即不墮落。 某甲言。我在此踏碓。八簡餘月。未曾行到堂。 望上人引至偈前禮拜。亦要誦取。結來生緣。同生佛地。 童子便引某甲至偈前。禮拜了。白言。某甲為不識字。請一上人為讀。某甲得聞。願生佛地。 時有江州別駕張日用。便高聲讀。某甲一聞。即識大意。 啟曰。某甲亦有一偈。望別駕書于壁上。 別駕言。左右盡是公卿王候。若山尊摠。尚不敢作。獵獠尒是何人。而欲作偈。甚為希有。 某甲言。若學無上善提。不得輕於初學。俗諺言。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勿意智。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 別駕言。汝但誦偈。吾為汝書。汝若得法。先度於吾。勿忘此言。 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有塵埃。 說此偈巳。僧俗摠驚。山中徒眾。無不嗟訝。 各相謂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時。使他肉身菩薩。 祖見眾人盡怪。恐人損他。向後無人傳法。遂便混破。向眾人言。此偈亦未見性。云何讚嘆。 眾便息心。皆言未了。各自散歸。不復稱讚。 五祖其夜三更。喚某甲至堂內。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某甲說金剛經。 恰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言下便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某甲啟言和尚。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不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無動無搖。能生萬法。 五祖知悟本性。乃報某甲言。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心印頓法及衣缽。 汝為第六代祖。善自護念。廣度迷人。 將衣為信秉。代代相承。法即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自性。佛佛唯傳本體。師師默付本心。令汝自見自悟。 五祖言。自古傳法。命似懸絲。若住此間有人害汝。汝須速去。 某甲言。某甲是南中人。久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 五祖言。汝不須憂。吾自送汝。某甲領得衣缽。三更便發歸南。 五祖相送。直至九江驛邊。有一便舡子。五祖令某甲上舡。五祖把櫓自搖。 某甲言。請和尚坐。弟子合搖櫓。 五祖言。只合吾度汝。不可汝卻度吾。無有是處。 某甲言。弟子迷時。和尚須度。今既已悟。過江搖櫓合弟子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 某甲生在邊方。語又不正。蒙師教旨付性。今已得悟。即合自悟自度。 五祖言。如是如是。但依此見。已後法佛法大行矣。汝去後一年。吾即前逝。 五祖言。汝今好去。努力南中。五年佛法難起也。 而後行化。善誘迷人。若得心開。與吾無別。 [ Post a Reply to This Message ] |
[> [> [> [> [> Subject: 韶州曹溪山六祖師壇經卷 | |
Author: Anonymous [ Edit | View ] |
Date Posted: Sep 03 2007, 16:27 辭違已了。徑發向南。兩月中間。至大庾嶺。 不知逐後數十人來。欲趁某甲。奪衣取法。來至中路。餘者卻迴。 唯一僧姓陳名惠明。先是四品將軍。性行麤惡。直至大庾嶺頭。趁及某甲。 便還衣缽。又不肯取。言我欲求法。不要其衣。 某甲即於嶺上。便傳正法。惠明聞說。言下心開。某甲卻令向北接人。 某甲後至曹溪。被惡人尋逐。乃於四會縣避難。 經逾五年。常在獵中。雖在獵中。常與獵人說法。 某甲東山得法。辛苦受盡。命似懸絲。 今日大眾同會。得聞此法。乃是過去千生。曾供養諸佛。方始得聞無上自性頓教。 某甲與使君及官僚等。有累劫之因。 教是先聖所傳。不是某甲自智。願聞先聖教旨。各須淨心。聞了願自除疑。如先代聖人無別。 大師言。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示導。 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也。 [ Post a Reply to This Message ] |
[> [> [> [> [> [> Subject: 韶州曹溪山六祖師壇經卷 | |
Author: Anonymous [ Edit | View ] |
Date Posted: Sep 03 2007, 16:28 三。為時眾說定惠。 師言。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惠為本。大眾勿迷言定惠別。定惠一體不是二。 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 諸學道人莫言先定發惠。先慧發定。定慧各別。作此見者。法即有二相。 口說善。心中不善。定慧不等。心口俱善。內外一種。定慧即等。 自悟修行。不在於諍。若諍先後。即同迷人。不斷勝負。卻增法我。不離四相。 善智識。一行三昧。常行直心。但行直心。於一切法無有執著。 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直言坐不動。是早已執迷。著除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 此法若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 善知識。道須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 若言坐不動。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不合被維摩詰訶。 善知識。又見人教坐。著心著淨。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即有數百人。如是相教。故知大錯。 善知識。定慧由如何等。由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不光。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此是定慧法。亦復如是。 善知識。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鈍。迷人漸契。悟者頓修。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所以立頓漸之假名。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已來。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何名無相。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不念。無住者。人之本性。 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諍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 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繫縛。 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是以無住為本。 善知識。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即法體清淨。是以無相為體。 善知識。於諸境上。心若能萬境常寂。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 莫百物不思。念盡除卻。即無別處受生。 學道者莫不識法意。自錯猶可。更勸他人。自迷不見。又謗佛經。所以立無念為宗。 善知識。云何立念無為宗。只緣口說。不見本性。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 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耶。然此法門。立無念為宗。 善知識。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真如本性。真如即念之體。念是真如之用。 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無。眼耳鼻聲香。當時即壞。 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見聞覺知。不染萬境。真性而常自在。 外能分別諸色相。內於第一義而不動。 [ Post a Reply to This Message ] |
[> [> [> [> [> [> [> Subject: 韶州曹溪山六祖師壇經卷 | |
Author: Anonymous [ Edit | View ] |
Date Posted: Sep 03 2007, 16:29 善知識。此門坐禪。亦不著心。亦不著淨。亦不言不動。 若言著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無所著也。 若言著淨。人性本淨。由妄念故。蓋覆真如。但無妄想。性自清淨。 起心著淨。卻生生淨妄。妄無處所。著者是妄。 淨無行相。卻立淨相。言是功夫。作此見者。障自本性。卻被淨縛。 善如識。若終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 善知識。迷人即身雖不動。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與道違背也。若著心著淨者。即障道也。 四。教授坐禪。 師言。善知識。何名坐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本性不亂為禪。 善知識。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 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是真定也。 善知識。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也。外禪內定。是為真定。 淨名經云。豁然還得本心。 菩薩戒經云。我本元自性清淨。 善知識。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五。傳香懺悔發願。 師言。善知識。某甲一會在此。皆共有緣。今各胡跪。傳自性五分法身香。 一謂戒香。即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妒嫉無貪嗔。無劫害。名曰戒香。 二定香。即睹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即是也。 三慧香者。自心無癡。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雖修眾善。心不執著。畏上愛下。矜孤恤貪。此名慧香。 四解脫香。即自心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為解脫香。 五解脫知見香者。自心既無攀緣善惡。不可沉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 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脫知見香。 善知識。此香各自內薰。莫於外覓。 今與善知識無相懺悔。滅除心中河沙積劫罪。 善知識。前念後念及今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從前惡念一時除。自性自除真懺悔。 前念後念及今念。念念不被誑妄染。除卻從前憍慢心。永斷名為自性懺悔。 前念後念及今念。念念不被疽妒染。除卻從前疽妒心。永斷名為自性懺。已上三遍唱。 師言。今既懺悔已。一時逐某甲道。與善知識發四弘誓願。各須用心正聽。 自心邪迷眾生誓願度。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自性法門無盡誓願學。無上自性佛道誓願成。已上三遍唱。 師言。善知識。大家豈不道。眾生無邊誓願度。恁麼道。莫道是某甲度。 善知識。心中眾生。所謂邪迷心。誑妄心。不善心。疽妒心。惡毒心。如是心者盡是眾生。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見煩惱愚癡眾生。得正見度。 既有正見。使般若智。打破愚癡迷妄眾生。各各自度。 邪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如是度者名為真度。 又煩惱無邊誓願斷。自性除卻虛妄思想心是也。 又法門無邊誓願學。須自見性。常行其善法。是名真學。 又佛道無邊誓願成。即常須下心。行於普敬。離迷離覺。當生般若。 除真除妄。即見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願力法。 師言。善知識。今發四弘顛了。更與善知識受無相三皈依。 善知識。皈依覺。二足尊。皈依正。離欲尊。皈依淨。眾中尊。 從今日去。稱覺為師。更莫皈餘邪迷外道。以自性三寶常自證明。 某甲勸善知識。皈依自性三寶。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 自心皈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二足尊。 自心皈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名離欲尊。 自心皈依淨。一切塵勞妄念雖在。自性皆不染著。名眾中尊。 若修此行。是自皈依。凡夫不會。從日至夜。受三皈戒。若言皈佛。佛在何處。若不見佛。憑何所皈。言卻成妄。 善知識。各自觀察。莫錯用心。經文分明即言。自皈依佛。不言皈依他佛。自性不皈。無所皈處。 今既自悟。各須皈依自心三寶。內調心性。外敬他人。是自皈也。 [ Post a Reply to This Message ] |
[> [> [> [> [> [> [> [> Subject: 韶州曹溪山六祖師壇經卷 | |
Author: Anonymous [ Edit | View ] |
Date Posted: Sep 03 2007, 16:30 六。說一體三身佛相。 師言。善知識。各各志心。某甲與說一體三身自性佛。令善知識見三身。了然自悟自性。 摠隨某甲道。於自色身。皈依清淨法身佛。於自色身。皈依千百億化身佛。於自色身。皈依圓滿報身佛。已上三遍唱。 善知識。色身是舍宅。不可言皈。向者三身在自性中。世人摠有。 為自心迷。不見內性。外覓三身如來。不見自身中有三世佛。 善知識聽說。令善知識於自身中。見自性有三世佛。此三身佛。從自性生。不從外得。 何名清淨法身。世人性本清淨。萬法從自性生。 思量一切惡事。即生惡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 如是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為浮雲蓋覆。上明下暗。 忽遇風吹。眾雲散盡。上下俱明。萬象皆現。世人性常浮游。如彼雲天。亦須如是。 善知識。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於外著境。被妄念浮雲蓋覆。自性不得明朗。 若遇知識。聞真正法。自除妄迷。內外明徹。於自性中萬法皆現。見性之人亦復如是。此名清淨法身佛。 善知識。自心皈依自性。是皈依真佛。 自皈依者。除卻自性不善心。疽妒心。憍誑心。吾我心。誑妄心。輕人心。慢他心。邪見心。貢高心。及一切時中不善行。 常自見已過。不說他人好惡。是自皈依。 常須下心行於普敬。即是見性通達。更無滯礙。是自皈依。 何名千百億化身。若不思萬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為變化。 思量惡事。化為地獄。思量善事。化為天堂。毒害化為龍蛇。慈悲化為菩薩。智慧化為上界。愚癡化為下方。 自性變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覺。念念起惡。常行惡道。迥一念善。智慧即生。此是自性化身佛。 何名圓滿報身。譬如一燈能除千年闇。一智能滅萬年愚。莫思向前已過。常思於後。念念圓明。自見本性。 善惡雖殊。本性無二。無二之性。名為實性。於實性中。不染善惡。因名圓滿報身佛。 師言。自性起一念惡。報滅萬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報得河沙惡盡。直至無上。念念自見。不失本念。名為報身。 善知識。從法身思量。即是化身佛。念念自性自見。即是報身佛。 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自皈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舍宅。不言皈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識自性大意。 施主尼無求。 韶州曹溪山六祖師壇經卷上。寧。 [ Post a Reply to This Message ] |
[> [> [> [> [> [> [> [> [> Subject: 韶州曹溪山六祖師壇經卷 | |
Author: Anonymous [ Edit | View ] |
Date Posted: Sep 03 2007, 16:31 韶州曹溪山六祖師壇經卷下。 七。說摩訶般若波羅密。 八。現西方相狀。武帝功德附。 九。諸宗難問。 十。南北二宗見性。 十一。教示十僧。示寂年月附。 七。說摩訶般若波羅密。 師言。善知識。既識三身佛了。更為善知識。說摩訶般若波羅密法。各各志心諦聽。 世人終日口念。本體不識自性。由如誦食。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 某甲與說。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密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 此須心行。不在口說。口念心不行。如幻如電。口念心行。即心口相應。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 何名摩訶。摩訶是大。心量由如虛空。無有邊畔。 亦無方圓大小。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嗔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諸佛剎土。盡同虛空。 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除此大空。自性真空。亦復如是。 善知識。今聞某甲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淨坐。即落無記空。終不成佛法。 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象。日月星宿。山河泉源溪澗。一切樹木。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摠在空中。世人性空。亦須如是。 師言。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名為大。萬法在自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捨。亦不柒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 善知識。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淨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共說。為邪見故。 善知識。心量廣大。廓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遍知一切。一切是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此是善知識。 一切般若智心。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真自用。 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終日說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稱國王。終不可得。非吾弟子。 善知識。何名般若。般若是智惠。 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惠。即是般若行。 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 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口說般若。心是常愚。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說空。不識真空。 般若無形相。智惠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羅密。此是西國語。漢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 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是於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為彼岸。故號波羅密。 善知識。迷人口念。當念之時。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 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相應。法身等佛。 善知識。煩惱即是菩提。前念迷即凡。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密。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來。三世諸佛皆從中出。 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若人修行。定成佛道。變三毒為戒定慧。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惠。 何以故。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智慧常在。不離自性。 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無妄。莫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 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入般若三昧者。須修般若行。 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當知此功德無量無邊。經中分明讚嘆。不能具說。 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小根小智人聞。心生不信。 何以故。譬如大龍。下雨於閻浮提。漂流棗葉。若雨大海。不增不減。 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惠常觀照。欲不假文字。 譬如雨水不從天有。元是龍王於江海中。將身攬上。令一切眾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悉皆蒙潤。 諸水眾流。卻入大海。合為一體。眾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復如是。 善知識。小根之人。聞此頓教。由如草木根性自小。若被大雨。皆悉自倒。不能增長。 小根之人。亦有般若之智。與大智之人。更無差別。因何聞法不有悟。不悟緣邪見障重。煩惱根深。猶如大雲復蓋於日。不得風吹。日光不現。 般若之智。亦無大小。為一切眾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 聞其頓法。不執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見。邪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溢。即是見性。 善知識。內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能修此行。與般若經本無差別。 善知識。一切經書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置。因智惠性。方能建立。 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故知萬法本因人興。一切經書因人說有。 緣其人中。有愚有智。愚為小人。智為大人。愚者問於智人。智者為愚人說法。令其悟解心開。愚人若悟心開。即與智人無別。 善知識。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 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 菩薩戒經云。我本源自性清淨。識心見性。皆成佛道。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善知識。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令學道者頓悟善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 若自不悟。須覓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識有大因緣。 所謂化導令得見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 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示導方見。 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識。望得解脫。無有是處。 自心因知識自悟即是。自心若起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雖有教授。救不可得。 自心若正。起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即是無念。 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 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從六門走出。於六塵中無染無難。 來去自由。通同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 莫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 善知識。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位地。 善知識。後代得吾法者。常見吾法身。不離汝左右。 善知識。將此頓教法門。同見同行。發願受持。如事佛故。終身受持。而不退者。欲入聖位。 然須傳受從上已來。默傳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見同行。在別法中。不得傳付。 損彼前人。究竟無益。恐愚不解。謗此法門。百劫千生。斷佛種性。 善知識。吾有一無相誦。汝等誦取。言下令汝迷罪消滅。頌曰。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養福無邊。心中三惡元來造。 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但向心中除罪緣。各自性中真懺悔。 忽悟大乘真懺悔。除邪行正即無罪。學道常於自性觀。即與諸佛同一例。 五祖唯傳此頓法。善願見性同一體。若欲當來覓法身。離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見莫悠悠。後念忽絕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見性。虔恭合掌志心求。 師言。今於大梵寺中。說此頓教。普願法界眾生。於此言下見性成佛。 師說法了。韋使君與官僚道俗。一時作禮。無不悟者。皆嘆善哉希有。何期嶺南有佛出世。 [ Post a Reply to This Message ] |
[> [> [> [> [> [> [> [> [> [> Subject: 韶州曹溪山六祖師壇經卷 | |
Author: Anonymous [ Edit | View ] |
Date Posted: Sep 03 2007, 16:32 八。示西方相狀。武帝問功德附。 尒時。韋使君再肅容儀禮拜。問曰。弟子聞和尚說法。實不可思議。今有少疑。欲問和尚。願大慈悲。特為解說。 師曰。有疑即問。何須再三。 使君曰。和尚所說。可不是達磨大師宗旨。師言。是。 使君曰。弟子聞說。達磨初梁朝武帝問。朕一生已來。造寺供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 達磨言。實無功德。武帝悵挹。不稱本情。遂令達磨出境。弟子未達此理。願和尚為說。達磨意旨如何。 師言。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 造寺供養布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師言。見性是功。平直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 外行禮敬是功。內心謙下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 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也。 師曰。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 無功德之人。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 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身是功。自修性是德。德即不輕。常行普敬。 韋使君默然作觀。 師言。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武帝不識理。非我祖師人在過。 使君頂禮。願為弟子。 又問。弟子常見僧俗念阿彌陀經。願生西方。請和尚說。得生彼不。願為破疑。 師言。使君善聽。某甲與說。世尊在舍衛城中。說西方引化。經文分明。去此不遠。 若論相說里數。即有十萬八千。若說身中十惡八邪便是。說遠只為下根。說近為其上智人。 人有兩種。法無兩般。迷悟有殊。見有遲疾。迷人念佛生彼。悟人自淨其心。 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 師言。東方人但淨心無罪。西方人心不淨有愆。 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造愆彼土。念生何國。 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西方。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 所以佛言。隨所住處常安樂。 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邊。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 今勸善知識。先除十惡。即行十萬。後除八邪。乃過八千。念念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便睹彌陀。 能淨能寂。即是釋迦。心起慈善。即是觀音。常行惠捨。名為勢至。 使君但行十善。何須更願往生。不斷十惡之心。何佛即來迎請。 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剎那。不悟念佛欲往。路遙如何得達。 師言。某甲與諸人。移西方如剎那間。目前便見。願不願。 使君頂禮言。若此處見。何須更願往生。願和尚慈悲。便現西方。普願得見。 師言。徒眾用心。一時得見西方。無疑即散。 師言。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城門。外有五門。內有意識。 心為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無。 性在身心存。性無身心壞。佛向性中作。莫向外求。 自性迷。即是眾生。離迷即覺。覺即是佛。慈悲即是觀音。喜捨名為勢至。 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人我是須彌。邪心是海水。煩惱是波浪。毒害是惡龍。虛妄是鬼神。塵勞是魚鱉。貪嗔是地獄。愚癡是畜生。 善知識。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須彌倒。無邪心海水竭。煩惱無波浪滅。毒害除魚鱉絕。 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放大光明。外照六門清淨。照破六欲諸天。 內照三毒若除。地獄一待消散。內外明徹。不異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大眾開說。俱歎善哉。但是迷人。了然見性。悉皆禮拜。唯言善哉。普願法界眾生。聞者一時悟解。 師言。善知識。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修。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 使君又問。在家如何修行。願為教授。 師言。吾與大眾作無相頌。但依此修。常與吾同處無別。若不依此行。雖在吾邊。如隔千里。 頌曰。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只這見性法。愚人不可悉。 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煩惱暗宅中。常須生慧日。 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餘。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淨性在妄中。但正無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不相妨。常自見已過。與道即相當。 色類自有道。各自不相妨。離道別覓道。覓道不見道。到頭還自懊。 欲得見真道。行正則是道。自若無道心。闇行不見道。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見在左。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 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則是自性見。 法元在世間。於世出世間。一切盡打卻。菩提性宛然。 師言。善和識。摠須誦取。依此偈修。言下見性。雖去吾千里。如常在吾邊。於此言下不悟。即對面千里。 各各自修。法不相待。眾人且散。吾歸曹溪山。眾若有疑。卻來相問。為眾破疑。同見佛性。 時在會道俗。豁然大悟。咸讚善哉。俱明佛性。 [ Post a Reply to This Message ] |
[> [> [> [> [> [> [> [> [> [> [> Subject: 韶州曹溪山六祖師壇經卷 | |
Author: Anonymous [ Edit | View ] |
Date Posted: Sep 03 2007, 16:33 九。諸宗難問。 大師出世。行化四十餘年。諸宗難問。僧俗約千餘人。皆起惡心。欲相難問。 師言。一切盡除。無名可名。名於自性。無二之性。是名實性。 於實性上。建立一切教門。言下便須自見。 諸人聞說。摠皆頂禮。請事為師。願為弟子。如此之徒。說不可盡。 若論宗旨。傳受壇經者。即有稟承。 所付須知去處。年月時代姓名。遞相付屬。若無壇經稟承者。即非南宗弟子。 緣未得所稟。雖說頓法。未契本心。終不免諍。 但得法者。只勸修行。諍是勝負。與道相違矣。 十。南北二宗見性。 世人盡言。南能北秀。未知事由。 且秀大師在荊南府。當陽縣玉泉寺住。能大師在韶州城東。四十五里曹溪山住。 法本一宗。人有南北。 何名頓漸。法即一種。見有遲疾。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為頓漸。 秀聞能說法徑疾。直指見性。遂命門人志誠曰。 汝聰明多智。可與吾到曹溪山禮拜。但坐聽法。莫言吾使汝去。 汝若聽得。盡心記取。卻來與說。吾看彼所見。誰遲誰疾。火急早來。勿令吾怪。 志誠唱諾禮拜。便行經二十五日。至曹溪山禮拜。坐聽不言來處。 志誠一聞。言下便悟。即起禮拜。 白言和尚。弟子在玉泉秀和尚處。學道九年。不得契悟。今聞和尚一說。忽然悟解。便契本心。和尚大慈悲。弟子生死事大。又恐輪迴。願當教示。 師曰。汝從玉泉來。應是細作。志誠曰。不是。 師曰。何得不是。志誠曰。未說即是。說了不是。 師曰。煩惱菩提。亦復如此。 師問志誠曰。吾聞汝師教示學人。唯傳戒定惠。未審汝師說戒定惠。行相如何。與吾說看。 志誠曰。秀和尚說。諸惡莫作名為戒。諸善奉行名為惠。自淨其意名為定。此是戒定惠。彼說如此。未審和尚所見如何。願為解說。 師曰。秀和尚所見。實不可思議。吾所見戒定惠又別。 志誠啟曰。戒定惠只合一種。如何更別。 師曰。汝師說戒定惠。接大乘人。吾戒定惠。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見有遲疾。汝聽吾說與彼說同不。 吾所說法。不離自性。離體說法。自性常迷。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惠等法。常見自性自心。即是自性等佛。 師言。志誠聽吾說。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惠。心地無亂自性定。 師言。汝師戒定惠。勸小根人。吾戒定惠。勸大根智人。 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般。亦不立解脫知見。無一法可得。方能建立萬法。是真見性。 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般。亦名解脫知見。亦名十方國王。亦名洹河沙數。亦名三千大千。亦名三大小藏十二部經。 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淂。去來自由。無滯無礙。應用隨作。應語隨答。普見化生。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遊戲三昧之力。此名見性。 志誠再啟和尚。如何是立不立義。 師曰。自性無非無癡無亂。念念般若觀照。常離法相。自由自在。縱橫盡淂。有何可立。 自性自悟。頓悟頓修。亦無漸次。所以能立一切法。佛言寂滅。有何漸次。 志誠禮拜。便住曹溪。願為門人。不離左右。 復有一僧。名曰法達。常誦法華經。心常有疑。又不知正法之處。 和尚智惠廣大。願為決疑。 師曰。法達。法即甚達。汝心不達。 經上無疑。汝心自疑。汝心邪而求正法。吾心正則是持經。 吾不識文字。汝取經來。誦之一遍。吾聞即知。 法達取經。便讀一遍。師知佛意。乃與說經。 師言。法達。經無多語。七卷盡是譬喻因緣。 如來廣說三乘。只為世人根鈍。經文分明。無有餘乘。唯一佛乘。 汝聽一佛乘。莫求二乘。迷卻汝性。且經中何處是一佛乘。 吾聞汝誦經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正法唯有一十六字。 此法如何解。如何修。汝用心聽。吾為汝說。 師言。法達。人心不惡。本來寂靜。離卻邪見。即大事因緣。 內外不迷。即離兩邊。外迷著相。內迷著空。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不迷。 若悟此法。一念心開。出現於世。心開何事。開佛知見。 佛由覺也。分為四門。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知見。入覺知見。此名開示悟入。 從上一處入。即覺知見。見本性即得出現。 師言。吾勸一切人。於自心地。常開佛知見。 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惡。貪嗔嫉妒。諂佞侵害。自開眾生知見。 世人心正。常起智惠觀照。自開佛之知見。 汝須念念開佛知見。莫開眾生知見。即見出世。 師言。法達。此是法華經一乘義。向下為迷人故。汝但依一佛乘。 師言。法達。心行轉法華。不行法華轉。心正轉法華。心邪法華轉。 開佛知見轉法華。努力依法修行。即是轉經。自心若不念念修行。即常被經轉。 法達一聞言下大悟。涕淚悲泣。白大師言。實未曾轉法華。七年被法華轉。念念願修佛行。 師言。行佛行是佛。其在會者。各淂見性。 復有一僧。名曰智常。禮拜啟和尚。 曰。佛說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不解。願為教授。 師曰。汝向自心見。莫著外。法相無四乘法。人心自有四等。 見聞轉讀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 萬法盡通。萬行俱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作無所得。名最上乘。 乘是行義。不在口誦。汝須自修。莫問吾也。一切時中。自性自知。自悟自行。是四乘義。 又玉泉寺有一童子。年十三歲。南陽縣人。名曰神會。來至曹溪禮師。 三拜。問曰。和尚坐禪。還見不見。 師以柱杖打三下。卻問。吾打汝。還痛不痛。 答曰。亦痛亦不痛。師曰。吾亦見亦不見。 神會問。如何是亦見亦不見。 師曰。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愆。不見他人是非好惡。所以亦見亦不見。 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即同凡夫。應生瞋恨。 師言。神會小兒向前。見不見是二邊。痛不痛屬生滅。汝自性且不見。敢來弄人。神會禮拜悔謝。便不敢言。 師曰。汝心迷不見。問善知識覓路。汝心悟即自見性。依法修行。 汝迷不見自心。卻來問吾見與不見。吾見自知。代汝迷不淂。 汝若自見。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見問吾見不見。 神會禮經百拜。求謝愆過。請事為師。不離左右。 [ Post a Reply to This Message ] |
[> [> [> [> [> [> [> [> [> [> [> [> Subject: 韶州曹溪山六祖師壇經卷 | |
Author: Anonymous [ Edit | View ] |
Date Posted: Sep 03 2007, 16:34 十一。教示十僧傳法。滅度年月付。 爾時。師喚門人。法海。志誠。法達。神會。智常。智道。志徹。志道。法珍。法如等。 報言。吾滅度後。凡為人師。改易者多。汝等十人向前。汝等不同餘人。吾滅度後。各為一方師。 吾今教汝諸法。不失本宗。先須舉三科法門。動用三十六對。出沒即離兩邊。說一切法。莫離自性。 忽有人問。出語盡雙。皆取對法。來去相因。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 三科者。陰界入。五陰者。色受想行識。 十二入者。外六塵。內六門。六塵者。色聲香味觸法。六門者。眼耳鼻舌身意。各有一識。 十八界者。六門六塵六識。為之十八。 自性含萬法。名含藏識。若起思量。即是轉識。 轉識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三六十八由自性用。 自性邪。起十八邪。合自性正。起十八正。 惡用即是眾生。善用即是佛。用由何等。由自性對。解用即通一切法。自身是佛。 外境無情五對。天地對。陰陽對。日月對。明暗對。水火對。 法相語言十二對。語與法對。有為無為對。有色無色對。有漏無漏對。色與空對。有相無相對。凡聖對。僧俗對。動靜對。清濁對。老少對。大小對。 自性起用十九對。長短對。邪正對。亂定對。戒非對。曲直對。癡慧對。愚智對。慈毒對。實虛對。險平對。煩惱善堤對。悲苦對。瞋善對。捨慳對。進退對。生滅對。常與無常對。法身色身對。化身報身對。都三十六對。 師言。此是對法。若解用即通貫一切經。出入即離兩邊。 自性動用。共人言語。外於相離相。內於空離空。 若執全空。唯長無明。又卻謗經。言不用文字。 師曰。說法之人。口云不用文字。世人道者。盡不合言。 正語之時。即是文字。文字上說空。本性不空。即是文字。 無邪心。即自大道。不立文字。只這不立兩字。即是文字。見人所說。便即謗他。言著文字。 汝等須知。自迷猶可。又謗佛經。不要謗經。罪障無數。 著相於外。而求真戒。廣立道場。說有無之過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見性。 不勸依法修行。莫百物不思。於道自生質礙。若聽說不修。令人返生邪念。但能依法修行。常行無相法施。 師言。汝等若悟。依此說。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 若有人問汝義。問有將無答。問無將有答。問凡以聖對。問聖以凡對。 問一邊將一邊對。二法相因。生中道義。教汝一問。餘問一依此。依三十六對法。即不失理也。 吾今教汝一答。人問何名為暗。答云。明是因。暗即緣。有明。明沒即暗。但無明暗。以明顯暗。以暗現明。來去相因。成中道義。餘問悉皆如此。 師教十僧已。報言。於後傳法。遞相教授壇經。即不失宗旨。汝今得了。遞代流行。後人得遇壇經。如親見吾教示。 十僧。汝等抄取。代代流行。若看壇經。必當見性。 大師先天元年。於新州國恩寺造塔。至二年七月八日。喚門人告別。 師言。汝等近前。吾至八月。欲離世間。汝等有疑。早須相問。為汝破疑。當令迷盡。使汝安樂。吾若去後。無人教汝。 法海等聞。悉皆涕泣。唯有神會。不動神情。亦無涕泣。 師曰。神會小師。卻善不善等。毀譽不動。餘者空得。數年在山。修行何道。 汝今悲泣。為憂阿誰。若憂不知去處。吾自知去。吾若不知去處。終不別汝等。 汝等悲泣。為不知吾去處。知吾去處。不合悲泣。 法性體無生滅去來。汝等盡坐。吾與汝等說一偈。名曰真假動靜。 汝等誦取此偈。與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眾僧作禮。請師說偈。 一切無有真。不以見於真。若見於真者。是見盡非真。 若能自有真。離假即非真。自心不離假。無真何處真。 有情即解動。無情即不動。若修不動行。同無情不動。 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不動是不動。無情無佛種。 能善分別相。第一義不動。但作如是見。即是如真用。 報諸學道人。努力自用意。莫於大乘門。卻執生死智。 若言下相應。即共論佛義。若實不相應。合掌令歡喜。 此宗本無諍。諍即失道意。執迷諍法門。自性入生死。 時眾僧聞知大師意。更不敢諍。各自攝心。依法修行。一時禮拜。即知大師不久住世。 法海上座問曰。和尚去後。衣法當付何人。 師言。吾於大梵寺說法。直至今日。抄錄流行。名法寶壇經。汝等守護。度諸群生。但依此說。是真正法。 師言。法海向前。吾滅度後。二十年間。邪法繚亂。惑我正宗。有一南陽縣人出來。不惜身命。定於佛法。堅立宗旨。即是吾法。弘於河洛。此教大行。 師曰。汝今須知衣不合傳。汝若不信。吾與汝說先聖達磨大師傳衣偈。 據此偈意。衣不合傳。汝聽偈曰。 吾本來東土。說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師曰。吾有一偈。亦用先聖大師偈意。 心地含種性。法雨即花生。頓悟花情意。菩提果自成。 師說偈巳。令門人散。眾相謂曰。大師多不久住世問。 師至先天二年八月二日食後。報言。汝等各著位坐。今共汝別。 時法海問曰。此法從上至今傳受幾代。願和尚說。 師曰。初六佛。釋迦第七。迦葉。阿難。商那和修。 優波掬多。提多迦。珍遮迦導者。波須密多。佛陀難提。伏馱密多。脅尊者。富耶夜奢。馬鳴。毗羅尊者。 龍樹。迦耶提多。羅喉羅多。 僧迦那提。僧迦耶舍。鳩摩羅馱。奢耶多。婆修槃頭。摩孥羅。鶴勒耶。 師子比丘。婆舍斯多。不如密多。般若多羅。菩提達磨。北齊惠可。唐僧璨。唐道信。唐弘忍。吾今惠能。 師曰。吾今付法於汝。汝等於後。遞相傳授。須有稟承衣約。莫失宗旨。 法海白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後代迷人。得見自性。 師言。汝聽。後代迷人。若識眾生。即見佛性。若不識眾生。萬劫覓佛難逢。 吾今教汝。識自心眾生。見心自佛性。汝志心聽。與汝說。後代之人。欲求見佛。但識眾生。 師曰。只為眾生迷佛。非是佛迷眾生。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 自性平直。眾生是佛。自性邪險。佛是眾生。 師言。法海。汝等心若險曲。即佛在眾生中。一念平直用心。即是眾生成佛。 我心有自佛。自若無佛心。何處求真佛。 吾今留一偈。與汝等別。名自性真佛偈。後代迷人。識此偈意。自正本心成佛。 真如性淨是真佛。邪見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時魔在舍。正見之時佛在堂。 性中邪見三毒生。即是魔王來住舍。正見自除三毒心。魔變成佛真無假。 法身報身及化身。三身本來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見。即是成佛菩提因。 從本化身生淨性。淨性常在化身中。性使化身行正道。當來性智便無窮。 婬性本是淨性因。除婬即無淨性身。性中各自離五欲。見性剎那即是真。 今生若悟頓法門。忽悟自性現世尊。汝等修行覓作佛。自性自見正中真。 若能心中自見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見自性外覓佛。起心總是大癡人。 頓教法門今已留。救度世人須自修。報汝當來學道者。不作此見大悠悠。 師說偈了。報言。今共汝別。吾滅度後。莫作世情悲泣雨淚。時受人弔問。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 但如吾在日。一時盡坐。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往。無名無字。 恐汝心迷。不會吾意。吾今再囑。令汝見性。吾滅度後。依此修行。如吾在日。汝等違法。縱吾在世。終無有益。 大師言訖。夜至三更。奄然遷化。大師春秋七十有六。 師遷化日。寺內異香氣氛氳。經于七日。感得山崩地動。林木變白。日月無光。天地失色。群鹿鳴悲。至夜不絕。 先夫二年八月三日。夜三更時。於新州國恩寺圓寂。餘在功德塔記具述。 至十一月。韶廣二州門人。迎師神座。向曹溪山葬。 忽於龕內白光出現。直上衝天。三日始散。韶州奏聞。奉敕立碑供養。 洎乎法海上座無常。以此壇經付囑志道。志道付彼岸。彼岸付悟真。悟真付圓會。遍代相傳。付囑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中見也。 韶州曹溪山六祖師壇經卷終。道元書。墨付八十四折。 [ Post a Reply to This Message ] |
[> Subject: 。 | |
Author: Anonymous [ Edit | View ] |
Date Posted: Sep 03 2007, 16:35 版本尾結有道元書。 這可能就是宋時日本僧人,日本曹洞宗開山祖師-道元。 道元 1200年1月19日 - 1253年9月22日 道元(どうげん、諡号:仏性伝東国師、承陽大師。正治2年1月2日(1200年1月19日) - 建長5年8月28日(1253年9月22日))は、日本の仏教宗派・曹洞宗の開祖。希玄と号す。宗派内では高祖と尊称される。一般には道元禅師と呼ばれる。 [ Post a Reply to This Message ] |
[> [> Subject: Re: 。 | |
Author: Anonymous [ Edit | View ] |
Date Posted: Sep 03 2007, 16:36 壇經起初是用作不傳衣而以壇經抄本為付法証物。所以抄錄互有出入,至宋代才有印刷刋本。惠昕本在以壇經抄本為付法証物的特色已經退減。只留餘餘數字。 <師教十僧已。報言。於後傳法。遞相教授壇經。即不失宗旨。汝今得了。遞代流行。後人得遇壇經。如親見吾教示。 十僧。汝等抄取。代代流行。若看壇經。必當見性。 > 反觀敦煌本壇經就特別加強壇經為傳承信物。 47、大師言:“十弟子,已後傳法,遞相教授一卷《壇經》,不失本宗。不稟受《壇經》,非我宗旨。如今得了,遞代流行。得遇《壇經》者,如見吾親授。” 十僧得教授已,寫為《壇經》,遞代流行,得者必當見性。 55、此《壇經》,法海上座集。上座無常,付同學道際。道際無常,付門人悟真;悟真在嶺南漕溪山法興寺,現今傳授此法。 56、如付此法,須得上根智,深信佛法,立於大悲。持此經以為稟承,於今不絕。 57、和尚本是韶州曲江縣人也。 如來入涅槃,法教流東土。 共傳無住,即我心無住。 此真菩薩說,真實示行喻。 惟教大智人,示旨於凡度。 誓修行。修行遭難不退,遇苦能忍,福德深厚,方授此法。如根性不堪,林量不得,雖求此法,違立不德者,不得妄付《壇經》。告諸同道者,令知蜜意。 南宗頓教最上大乘壇經一卷。 [ Post a Reply to This Message ] |
[> [> [> Subject: Re: 。 | |
Author: Anonymous [ Edit | View ] |
Date Posted: Sep 03 2007, 16:36 從敦煌本可看出此本是最後抄自---"悟真在嶺南漕溪山法興寺,現今傳授此法。" 惠昕本則多記錄一位---"悟真付圓會。" 這種以壇經作為傳承信物的特性,應該很快就起了變化。因為後世禪宗風行是以行思和懷讓這兩支傳承為主,而並非出自十大弟子門下。 所以到了惠昕本已經掃除了傳壇經為信物的特性。 惠昕本成為刊本,"誓修行。修行遭難不退,遇苦能忍,福德深厚,方授此法。如根性不堪,林量不得,雖求此法,違立不德者,不得妄付《壇經》。告諸同道者,令知蜜意。"敦煌本的這句話已經是多餘。所以惠昕本是沒有這些記錄 [ Post a Reply to This Message ] |
[> [> [> [> Subject: Re: 。 | |
Author: Anonymous [ Edit | View ] |
Date Posted: Sep 03 2007, 16:37 敦煌本雖有多番解釋,六祖是具有五祖的衣缽。但很明顯壇經前段惠能到黃梅得法這段是小說式記載,加之神會對六祖的記載比這段壇經小說式記載要少很多。 敦煌本後段更免提傳衣一事。 "弘忍第三十九,惠能自身當今受法第四十。” 大師言:“今日已後,遞相傳授,須有依約,莫失宗旨。” 惠昕本反而把它修改過來,又或者原文是衣,敦煌本故意抄成依? 北齊惠可。唐僧璨。唐道信。唐弘忍。吾今惠能。 師曰。吾今付法於汝。汝等於後。遞相傳授。須有稟承衣約。莫失宗旨。 因為惠能是沒有衣缽傳承,只有法傳承(惠能在黃梅是居士身,按道理是不可能弘忍把出家人的衣缽給他。何況佛教自古根本就沒有衣缽繼承這回事。) 當時歷史文獻上繼承弘忍的是頓教第六祖神秀。惠能六祖的身份是神會上京向政府爭取成為第七祖而得來的。 在南華寺只有相傳由唐中宗賜的金爛袈裟和缽,而沒有經上說弘忍傳的衣缽。 更後世的宗寶本對於衣缽的補記更是五花百門,大抵都是想找個圓口去解釋這個衣缽迷團。 [ Post a Reply to This Message ] |
[> [> [> [> [> Subject: Re: 。 | |
Author: Anonymous [ Edit | View ] |
Date Posted: Sep 03 2007, 16:37 惠能之能宏傳禪宗,在於它的覺悟。得衣缽大抵是十大弟子所編打的故事,因實又無衣又改為以壇經為印信。 禪宗的光大並沒有由當時六祖的十大弟子法海。志誠。法達。神會。智常。智道。志徹。志道。法珍。法如等人來傳承下去。門下抱的是一卷壇經代替衣來傳承。這個死物終於被人們所離棄而中斷。 反之行思及懷讓早就離開六祖而返到自己的地方去宏傳,他們所傳的一如六祖在黃梅所達到的覺悟。 故此禪家五宗公案都甚少以壇經作為參契。其脫離佛經範疇更大大超過六祖的思想。可惜的是宋末後禪宗已失人才,又重新回去佛經舊籬笆,回到迷信宗教怪力亂神的道路。單從敦煌本到惠昕本到宗寶本,恰恰可以看到禪宗這程變化的道路。 [ Post a Reply to This Message ] |
[> [> [> [> [> [> Subject: z | |
Author: Anonymous [ Edit | View ] |
Date Posted: Sep 03 2007, 17:11 z [ Post a Reply to This Message ] |